日历狗
万年历

暑热

2020/7/8 16:02:44
万年历日历:暑热知识
暑热知识
大暑和处暑哪个热

导语:大暑和处暑虽然只有一个字之差,但其含义和气候特点却有很大的差别。从含义上来讲,大暑有“大热”之意,而处暑则有炎热终止的意思,如此,肯定是大暑比处暑热。那么,从气候上来看,大暑和处暑哪个热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大暑热还是处暑热吧。

大暑和处暑哪个热 到底大暑热还是处暑热

大暑气候

大暑更热。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1、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2、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 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3、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

处暑还热吗?

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一个节气。由于“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虽没有夏天酷暑,但仍会闷热,并且干燥。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不过,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大家都知道,夏至之后是小暑节气,小暑之后是大暑节气,大暑之后是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是处暑节气,立秋节气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许多朋友想知道下:立秋热还是处暑热?立秋和处暑哪个热?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

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比处暑热,因为2021年立秋的时候还没有出三伏天,而处暑基本上要出三伏天了,三伏天是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时间,处暑有出暑的含义在里面,因此,立秋和处暑之间还是立秋节气会比较的炎热。

2021年立秋后大概还要热半个月左右,俗话说“立秋后18天地火”,说的就是立秋后天气的变化,立秋后从季节上已经进入了秋季,气温会逐渐转凉,但不会马上有效果,到了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气温基本上就已经降下来了,进入凉爽的秋季天气。

2021年立秋具体是公历2021年8月7日14点53分48秒,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九号,立秋后大约还要热半个月左右,因为2021年立秋是晚立秋,但具体的还是以气象情况为准。

处暑的气象变化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炎热的酷暑已渐消退,虽暑气呈退减趋势,气温不会异峰突起,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而但并未真正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节气,气温开始走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相差不会太高。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回归,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很闷热。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立秋的气象变化

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候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的地区。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候平均温度”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大家都知道,夏至之后是小暑节气,小暑之后是大暑节气,大暑之后是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是处暑节气,立秋节气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许多朋友想知道下:立秋热还是处暑热?立秋和处暑哪个热?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

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比处暑热,因为2021年立秋的时候还没有出三伏天,而处暑基本上要出三伏天了,三伏天是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时间,处暑有出暑的含义在里面,因此,立秋和处暑之间还是立秋节气会比较的炎热。

2021年立秋后大概还要热半个月左右,俗话说“立秋后18天地火”,说的就是立秋后天气的变化,立秋后从季节上已经进入了秋季,气温会逐渐转凉,但不会马上有效果,到了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气温基本上就已经降下来了,进入凉爽的秋季天气。

2021年立秋具体是公历2021年8月7日14点53分48秒,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九号,立秋后大约还要热半个月左右,因为2021年立秋是晚立秋,但具体的还是以气象情况为准。

处暑的气象变化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炎热的酷暑已渐消退,虽暑气呈退减趋势,气温不会异峰突起,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而但并未真正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节气,气温开始走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相差不会太高。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回归,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很闷热。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立秋的气象变化

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候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的地区。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候平均温度”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小暑和大暑哪个更热

导语:从字面意思来看,大暑为大热,小暑为小热,自然是大暑热。但实际是不是大暑比小暑热呢?首先,我们知道一年中最热在三伏天,而三伏天正好在小暑与大暑之间。不过,三伏天热的程度也不同,那么,小暑和大暑哪个更热?你觉得夏天小暑热还是大暑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两者气候情况。

小暑和大暑哪个更热 夏天小暑热还是大暑热呢

小暑与大暑

大暑更热。因为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三伏天最热的一个时间段。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是我国农历用来表达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有的年份三伏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今年的三伏有40天,头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暑小暑基本在三伏天内。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所谓避热解暑,就是外在注意不要在阳光下曝晒,内在多吃一些清凉消暑的食品,后者也是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另外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这是民间常用的去暑方法。

三伏天之后还要热多久?

小暑大暑之后天气

处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是代表天气从炎热到寒冷过渡的节气。

在东北、西北、高原山区,过渡的脚步似乎走得更快一些,统计数据显示,常年处暑之后东北遭遇高温天气的概率非常低,甚至出现最高气温30℃以上的日子也是寥寥无几;西藏、青海部分高原地区则更不用说,气温变化领跑全国,已经达到入冬的标准。

在华北、黄淮,近期许多人都感到早晚凉快了不少,闷热感不再有,但中午在阳光的助力下仍是炎热。预计华北一带地区,这样的天气还将维持至9月中旬。

总体而言,南方的高温陆续结束主力时段,但还是“热”字当头。常年8月末、9月初,副热带高压在南退过程中再度加强,重新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照强烈的晴热天气。像被一些人称为8月“高温王”的重庆,依然火力十足。江南、华南等地气温虽然不敢长期突破35℃这个高温门槛,但依然会随时造访,同时,最高气温多在30-34℃,湿度较大,“蒸桑拿”仍是家常便饭。


夏至热还是大暑热

夏至和大暑都是夏季里的节气,这两个时节都是比较热的天气。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夏至和大暑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夏至热还是大暑热?夏至节气热还是大暑节气热?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夏至热还是大暑热

大暑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大暑有谚语云:“大暑热难当,知了叫不停。抓紧搞双抢,防暑最重要。”夏至是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北回归线23.5°N,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期,虽然是太阳辐射最大期,但是却不是气温最高时期。

因为从太阳辐射到大气增温中间要经过两个环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环节一: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

环节二: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两个环节达到最大值都需要时间,所以大气最高温的出现要向后推迟。

在两个环节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大气增温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天气状况,雨量少,天气晴朗,大气温度高。比如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雨,所以气温高。比如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

从夏至开始,地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等到大暑的时候,气温刚好升到最高。

大暑的气象变化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也是降水量最多的节气,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大暑节气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这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要想温度降下来,首先要等到立秋时节,立秋是大暑后的一个节气,距离大暑有十五天,立秋的节气就代表了天气开始了由热转凉的季节,秋季到来的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刮起偏北风,北风会给人们带来凉意,所以一直就有“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的说法。

再有就是要向真的凉爽下来,还要等三伏天过去才可以,2020年7月16日开始进入伏天,现在正处于初伏的最后几天,到了8月24日才能真正地出伏,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天气都会比较炎热,最少要等到一个月后,天气才会真正地凉爽起来。

虽然立秋之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凉,但是由于有秋老虎的存在,立秋之后,也是早晚会稍微有些凉意,但是到了中午阳光依旧很足,温度会很高,就出现了白天很热,晚上很凉爽早晚温差极大的现象,只不过是总体的温度趋势开始逐渐凉爽。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天气转凉的时间也不同,就拿东北黑龙江来说,只要到了立秋,天气温度就开始逐渐下降,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即使立秋了也不会感觉有太大的温度变化,天气依然会炎热,至少要延续到处暑或白露节气的时候,天气才会有明显的温度变化。


2022大暑热不热

导语:大暑是夏天最后一个节气,很多人觉得,既然是夏天的尾声,应该不会很热吧?但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就知道这个节气的气温应该不比夏季其他节气低到哪里去。当然,还是得看当年的天气情况。那么,根据近来天气分析,2022大暑热不热?一般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呢?一起来了解。

2022大暑热不热

大暑

热。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南方地区高温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强度逐渐增强,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华北南部和东部、黄淮、陕西、四川盆地等地也将出现间断性高温天气。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大暑过后

大暑过后还有秋老虎,还要热上一阵,大概1个月左右,到了秋分就能凉快一些了,这是自然节气规律。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底至9月之间。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养生要点:

大暑养生

1、精神调养

注重“心静”,保持心情平和。

2、起居调养

大暑暑湿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晒,预防中暑;避免汗出后即吹冷风,寒邪侵袭而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注意休息,适当午睡,保持精神充沛和心情舒畅。

3、运动调养

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散步等,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4、饮食调养

宜进食温软食物,切忌任性进食寒冷食物、不知饥饱,可多喝热米汤、热粥、绿豆汤等养胃生津,益气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