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小暑

2020/7/8 16:02:40
万年历日历:小暑知识
小暑知识
大暑小暑和三伏天区别是什么

导语: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当属大小暑了,不过我们还知道最热的时期叫三伏天,那么,小暑大暑是不是伏天呢?大小暑和三伏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三伏天就在大小暑期间,所以天气会比较热。具体大暑小暑和三伏天区别是什么呢?以下为您介绍。

大暑小暑和三伏天区别是什么 小暑大暑是不是伏天

小暑大暑三伏天

含义不同: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天气比小暑更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时间不同:

小暑每年公历7月6至7或8日;

大暑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三伏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小暑大暑三伏天哪个最热?

小暑节气

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而最热在中伏,正好是大暑期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况。


小暑进入伏天了吗

导语:三伏天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而其通常在夏至之后到来,夏至之后的节气是小暑节气,那么,小暑进入伏天了吗?入伏的时间有专门的算法,即从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如此算来,小暑是不是入伏的日子呢?下面我们来算一算。

小暑进入伏天了吗 小暑是不是入伏的日子

小暑节气

小暑节气已经是进入伏天。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每年7月下旬,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小暑热还是大暑热?

小暑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意思是说,小暑为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三伏天是我国农历用来表达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有的年份三伏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今年的三伏有40天,头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暑小暑基本在三伏天内。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

古人认为,小暑就是小热的意思,到了农历六月中旬的大暑节气,天气才会大热。不过,实际上的情况并非如此。

小暑大暑都是制造高温的高手,要说区别,小暑之热更具爆发力,大暑之热更擅持久战。关于小暑,有一句顺口溜特别契合天气——“小暑,小暑,小心中暑;天热,天热,天天都热。”所以说,小暑不是小热,是很热,而且天天都很热。

三伏天是一年中热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三伏天的“伏”的意思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小暑节气吃什么好

即将要进入小暑节气了,但是重庆一点热起来的征兆都没有。最近连绵不断的雨让小编感觉这并不是夏天。也许等小暑来临,重庆就会开始热起来。那么小暑节气的时候吃些什么好呢?

一、莲藕

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说法,认为小暑食用以适当方式烹制的鲜藕,能够治疗血虚失眠。因与“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每逢小暑迎来,百姓们都习惯吃莲藕。

莲藕具有健脾开胃、养心安神、补血益气的功效,是夏季良好的消暑清热食物。莲藕还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达到健脾养胃、消胀顺气的作用。

二、海带

建议多吃一些海带。海带被医学界称为“肠道清洁夫”,夏天细菌繁殖猖狂,它可以有效的增加肠胃蠕动,清扫肠胃中的有害菌群。另外海带又有减肥、降脂、降压、防癌的功效,更加适合在小暑天气食用。

三、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老南京讲究在小暑这天吃黄鳝。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另外,夏季是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缓解期,吃些黄鳝还有冬病夏治的作用。

四、绿豆芽

进入小暑后,人们容易心火、表于外,会有多种“上火”症状,因此在饮食上应选用清热、降温、排毒的食物,豆芽和莲藕就属于这类,并且属于碱性食物,食用起来对人体的酸碱平衡有好处。

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对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疗价值。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正式开始。我们在这时,还是不要过多喝冰水和吃雪糕等,容易伤肠胃,还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我们可以熬绿豆汤来代替。


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导语:夏至节气之后,我们要迎来的是小暑节气。看到“暑”字,相信大家都觉得这个节气比较热了,觉得应该是三伏天了,但实际上,小暑是入伏吗?首先,入伏的时间在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所以小暑并不是入伏。那么,到底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

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小暑节气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小暑是入伏吗?

小暑不是入伏的头一天,因为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并且中伏长短也不相同,入伏的第一天一般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小暑节气的到来表示夏季时节正式开始,天气开始炎热,但并没有到最热。三伏天一般出现在小暑至处暑之间。

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其中初伏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一共十天的时间。

中伏是从夏至后到第四个庚日开始,结束的时间则是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的前一天。

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也是十天的时间。由于中伏的天数并不确定,有的年份为10天,而有的年份为20天,所以三伏天的天数也不同,30天或40天。

小暑节气的特征:

小暑气候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气候特点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相关推荐

福州小暑吃什么 福州人小暑必吃的三道菜

关于小暑的谚语有哪些 小暑节气谚语及含义寓意

小暑是入伏的开始吗 小暑是不是入伏的第一天

小暑和入伏是一回事吗 小暑就是入伏的意思吗

小暑和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吗 小暑与大暑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吗


小暑吃藕习俗

导语:小暑有很多传统美食,其中,南方一些地区有小暑吃藕习俗,那么,人们小暑为什么要吃藕呢?我们知道莲藕有很好的消暑功效,是炎热夏季降暑的最佳食品之一,这会不会与习俗有一定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小暑吃藕的由来及寓意。

小暑吃藕习俗 小暑吃藕的由来及寓意

小暑吃藕

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因与“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又因其出污泥而不染,与荷花同作为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

南方水乡有小暑吃蜜汁藕的习惯。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当凉菜吃。俗语说:“花下韭,莲下藕。”《本草纲目果部莲藕》有记载:“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六、七月份,正是鲜藕上市时节,而食藕则以七月前期为佳。莫说蜜汁嫩藕清脆甘美、爽润可口,就是不加任何作料,直接入口,也堪称佳品。而在北方,旧时一般人家是吃不上藕的,北方小暑食俗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我的家乡山东大部分地区有小暑吃饺子的习俗。

一些地方吃藕是很讲究的。过春节吃藕盒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的习俗。炸藕盒既简单又好吃,将藕去皮切片,每两片不完全切开而成一藕夹,然后将葱姜肉馅放于藕夹中,两片藕加馅合在一起,而后挂一些面粉糊汁,经油锅炸熟即成。香酥的外皮裹着脆中带糯的莲藕,莲藕里夹着香喷喷的肉馅,一口咬下去,那真是美美的享受。炸藕盒香酥嫩爽,适于家庭烹饪,也是饭店常有的一道佳肴。藕的吃法还有很多,既可单独做菜,也可用作配料。鲜藕炖排骨、凉拌藕片、虾仁藕丝、鱼香藕丝都是常见的吃法,也可以做成藕肉丸子、藕粥、藕粉糕等花样。著名的藕类菜肴除山东的炸藕盒之外,还有北京的“挂霜藕片”“藕断丝连”,四川的“酸辣脆藕”“鱼香藕丝”,广东的“蛋煎藕丝”,湖北的“椒盐酥藕夹”“香酥藕盒”,杭州的“桂花藕羹”,南京的“糯米糖藕”等。

小暑吃藕的好处

小暑习俗

1、清热凉血:莲藕生用性寒,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莲藕味甘多液、对热病口渴、衄血、咯血、下血者尤为有益。

2、通便止泻、健脾开胃: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健中,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3、益血生肌: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故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4、止血散瘀:藕含有大量的单宁酸,有收缩血管作用,可用来止血。藕还能凉血,散血,中医认为其止血而不留瘀,是热病血症的食疗佳品。


小暑的诗句

导语:小暑意思为“小热”,虽然含义上不是最热时期,但是气候上的温度已经时比较高了。因为小暑时期迎来三伏天,三伏天为一年中最热时期,一定要注意防暑。不知道古人对于小暑有什么感想,我们一起来读读以下的小暑的诗句,通过描写小暑节气的古诗词十首鉴赏,感受古人过小暑的感受。

小暑的诗句 描写小暑节气的古诗词十首鉴赏

小暑古诗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代: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代: 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十八日小暑大雨》

宋代: 韩淲

申祷山川便作霖,耘苗时候想田深。且欣小暑能如此,更愿新秋得似今。

早稻欲花将就实,晚禾成叶未抽心。天应不忍焦劳意,直自初栽已望阴。

《小暑日寄山甫二首》

宋代: 刘克庄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

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

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

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

《喜夏》

金朝: 庞铸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小暑诗词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代: 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夏日》

清代: 乔远炳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登沃州山》

唐代: 耿湋

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唐代: 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石匣营作》

清代: 玄烨

青岭横峰荫薜萝,时方小暑绿新荷。蒲编诗兴光岩穴,虎士桓桓扣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