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结束

2020/7/8 16:02:41
万年历日历:结束知识
结束知识
2020全国两会结束时间

很久往年的惯例,两会一般在3月份召开,但是今年愿意特殊,两会被迫推迟。那么2020两会什么时候开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时间,根据最新的通知来看,2020两会将会于5月21日在北京召开。

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时间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5月21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将于27日下午闭幕,较原来计划缩短了4天半。

2020两会重点内容有哪些

1、将提案修订"医闹"规定

12月29日,2019年中医国际传播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韩方明指出,医疗工作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呼吁社会尊重一心治病救人的医疗工作者。他表示,近期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的悲剧不应再度发生。他指出,2020年全国“两会”,将会考虑提案修订有关“医闹”的规定,保护好医疗工作者的人身安全,让医生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

2、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

2020年,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进展,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再减1386万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推进。三大攻坚战无疑将继续成为今年两会的关注重点。

3、坚持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一系列重大改革将向纵深推进。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今年两会上,外商投资法草案将提请审议。历经改革开放40年,中国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海内外目光。根据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将是我国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努力方向。

关于两会定义

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简称做“两会”。从省级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协及人大的全体会议的会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两会的名称可以同时适用于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

两会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两会的历史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作为中国纪年;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年12月召开了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章程宣告:《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已经结束。但是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将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

此后,从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开始同步举行,后者的委员还会列席前者的会议,从此,“两会”概念应运而生,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文革”中,全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因此,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再次完全同步。


2020两会召开时间和结束时间

中国最重要的两个会议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两个会议我们一般简称两会,每次两会的召开都牵动了中国各行各业的神经,那么2020两会是什么时间召开呢?下面就来看看2020两会召开时间和结束时间。

2020两会召开时间和结束时间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将于5月21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将于27日下午闭幕,较原来计划缩短了4天半。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9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时间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开。

常说的全国两会是哪两会

准确的全称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袭最高国家权力机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百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是由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主要社会团体、各民族、各宗教、各界以及台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等34个方度面的代表人士组成。

两会是干什么的

(1)制定修改国家法律、选举国家领导人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讨论。

(2)两会涉及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议题,是广大选民表达意见要求的好机会。

(3)每年两会,政府都要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再报告下一年的重点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对老百姓姓产生重大影响。

两会召开的意义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 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 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的准则。


2022大暑多少天结束

在二十四节气中,阳光最充分的节气是大暑节气,因为这时的地球公转轨道距离太阳最近。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说说,2022大暑多少天结束?2022年大暑是几天结束?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2022大暑多少天结束

大暑15天结束,2022年大暑时间是:2022年的7月23日,而2022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大暑的“暑”是炎热的意思,所以大暑指的是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2022年大暑开始数伏了吗

2022年大暑已经开始数伏了,是初伏第8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2022年初伏:7月16日-7月25日(10天)

2022年中伏:7月26日-8月14日(20天)

2022年末伏:8月15日-8月24日(10天)

大暑节气吃什么食物好

薏米冬瓜老鸭汤

食材

鸭肉600克、冬瓜200克、薏米50克、瘦肉100克、姜2片、红枣6粒、盐1小勺、香菜1根。

做法

1、把鸭肉剁成小块,冲洗几次,瘦肉也切成小块,红枣去核。

2、把除了冬瓜和香菜之外的其他原材料下锅,注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烧开。

3、水开后,把浮沫撇干净,转小火盖上盖煮一个半小时。

4、加入冬瓜继续小火煮半小时。

5、最后加适量盐调味即可,按喜好加入香菜。

玉米萝卜莲藕骨头汤

食材

猪骨头250克、玉米1个、胡萝卜1个、莲藕1小块、薏米1小撮、姜片3块、盐适量、香麻油少许、清水适量。

做法

1、所需材料。萝卜玉米洗净切段。

2、上锅入水放入骨头,煮开后关火。

3、捞出骨头,洗掉浮沫,放入汤锅里。

4、加入大半锅的水。

5、放入所有洗净切好的玉米萝卜,姜片和薏米。

6、盖上锅盖,大火煮开后转细火,慢慢煲45分钟至一个小时左右。(我细火煲50分钟)

7、调入适合自己口味的盐或自己喜欢的调料煮开即可。

墨鱼老鸭鸽子汤

食材

干墨鱼适量、老鸭1/3只、鸽子半只、姜1块、水一锅、盐少许。

做法

1、干墨鱼准备好,剁块的老鸭和鸽子准备好,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2、用剪刀将墨鱼干的头和触角及边角剪成小块。

3、用凉水冲洗浸泡几分钟,去除掉在晾晒及运输、储存中的灰尘。

4、老鸭鸽子同入凉水锅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保持微当时状态,浮沫会不断涌现出来,用勺子将浮沫撇掉,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5分钟。

5、去掉浮沫的汤水清澈了很多,转微小火。

6、将洗净的墨鱼干倒入汤中。

7、再来几片鲜姜起到去腥提香的作用;其它的调味料不放,利用墨鱼干的鲜味来提升这锅汤的味道。

8、盖上盖子,转小火焖炖;为嘛又从燃气灶转用电磁炉了呢?因为想省电,也不想让抽油烟机呼呼响,天热,尽量减少这些噪音的干扰。

9、煮到肉烂汤鲜时,根据口味撒适量盐;干墨鱼自带咸味,这锅汤其实完全可以不用放盐了。表面的油脂可以用油撇子撇掉,或者用吸油纸吸走,但有说老鸭的油脂能为身体提供某些微量元素,但不知此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所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表面油脂的去留吧。

9、墨鱼老鸭鸽子汤,肉烂汤鲜,不油不腻不上火!


2022夏天是几月结束

众所周知,夏天的热是无可抵挡的,为大地带来充足的热量,赋予了万物非常惊人的生长能力。今年是2022年了,那么,大家清楚2022年夏天是几月结束?2022夏季是在几月份结束?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2022年夏天是几月结束

是8月结束。2022年夏季从5月5日夏初开始,到8月6日秋初结束。因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气是春、夏、秋、冬的分界线,夏天从夏初开始,一直到秋末。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春、夏、秋、冬的分界线,故夏从夏初到秋末,2022年夏从2022年5月5日到2022年8月6日。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英语为summer,又称“昊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

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据此,当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2℃时即为夏天结束。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

夏天防暑用品有哪些

遮阳伞:遮阳伞当之无愧是女性夏日的消暑佳品。在选择伞面时,面料纺织明显稀疏的伞抗紫外线性能一般较差。织物由于具有缩水的特性,购买遮阳伞时,伞面宜大不宜小。织物的颜色与紫外线防护性能有关。在同等条件下,颜色越深的织物抗紫外线性能越好,相比之下,黑色、藏青色、深绿色较浅蓝色、浅粉色、浅黄色等抗紫外线性能较好。

遮阳帽:日晒最猛烈的时间是从早上10点到下午3点或4点。遮阳帽对于抵抗阳光直射非常有效,所以最好晴天和雨天都戴上帽子。在船上,沙滩上和户外,更要一直戴着帽子。在多云多风的天气里,阳光射线比较散乱,因此要把防晒霜当成防护重点。遮阳帽首选宽边帽,因为它能遮住脸,脖子和后颈,发挥最大的防晒效果。鸭舌帽和棒球帽只能帮你遮住额头和脸的上半部分,所以不是有力的抗晒利器。帽子的材质最好是紧密又透气的织物,比起帆布帽和草帽,对于防晒甚至防癌更加有效。

夏天饮食注意事项

1、多吃西瓜

夏季气温高,人体流失大量水分,应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后的天然、清洁、营养丰富、具有生物活性的水。瓜菜的含水量在90% 以上。所有瓜类蔬菜都有降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

2、多吃凉菜

多吃些清凉的蔬菜,有利于津液止渴,除烦、热、火、解毒通便。除南瓜外,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等其他瓜类蔬菜都很凉。西红柿、芹菜和莴苣都是清凉的蔬菜。

3、多吃“杀菌”蔬菜

夏季是人类疾病的季节,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多吃“杀菌”蔬菜可以预防疾病。这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葱等,这些葱类蔬菜富含植物广谱杀菌剂,能杀灭和抑制各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蒜,最好的生食。

4、补水和无机盐

尤其要注意补钾。豆类或豆制品、水果和蔬菜是钾的良好来源。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子、黑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很好的消暑作用;

5、适当补充蛋白质

如鱼、瘦肉、鸡蛋、牛奶和豆类都是质量最好的蛋白质。

6、不要贪吃冷的食物

冰棒、冰激凌、冷饮虽能解暑、止渴、提神,但摄入过多会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影响食欲,减少晚餐摄入量。另外,冷饮中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不宜多吃。


2021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到几月份结束

导语:梅雨季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一般在梅雨季期间,会出现持续性的阴雨天,直到出梅才逐渐结束。所以,这段时间是非常潮湿的,大家要注意防潮除湿。那么,2021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到几月份结束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2021梅雨季节起止时间表一览。

2021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到几月份结束 2021梅雨季节起止时间表一览

2021梅雨季节

一般6月开始,到7月结束,具体不同地区梅雨季时间参考如下:

江南区6月上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下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

江淮区6月下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

怎么判断入梅出梅?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所以梅雨季节出入梅也要看天气情况,而没有具体的时间设定。

梅雨期天气特征:

阴雨持续连绵、高温高湿。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的各大类型:

梅雨季节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梅雨季

特长梅雨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像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一伏天是多少天

导语:所谓的一伏就是指三伏天的第一伏,又叫头伏,一伏之后是中伏和末伏。其中,一伏和末伏的天数是一样的,而中伏有时候一样,有时候就比其他两伏多。那么,到底一伏天是多少天呢?你知道一伏开始到结束有多少天吗?一起来了解。

一伏天是多少天 一伏开始到结束有多少天

三伏天

10天。三伏天分为初伏(一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天数分别是10天、10天或20天、10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伏天计算:

21世纪新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 = (1 - [6/4]) 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三伏天不同阶段吃啥?

1、头伏饺子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2、头伏萝卜

所谓“头伏饺子二伏菜”,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3、伏日吃面

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而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