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中下游

2020/7/14 18:37:55
万年历日历:中下游知识
中下游知识
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可是十分发达。长江中下游有三大火炉城市,那么,大家知道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是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大火炉城市是哪几个?以下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内容。

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

长江中下游三大火炉城市是指重庆、武汉和南京。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段重庆、武汉、南京夏季气候炎热,故被传称为“三大火炉”。

民国时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片夏季高温区,南京市、武汉市和重庆市,一年中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日子达7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所以人们也称这三大城市为“三大火炉”。

不是指这三大城市气温高的异常,而是作为知名城市,她们的热更容易被记住,被历代文人墨客宣传的结果。

201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权威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由于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变化,火炉城市开始产生变化,部分地区高温日增幅明显。部分城市开始不断植树造林,传统火炉中以南京为代表的炎热程度逐渐与江南、华南地区其他都市相比大为减轻。

三大火炉城市温度数据

实际上这三大火炉还不算热。从35℃以上高温的天数看,在长江沿岸,安庆有20天,杭州21.9天,都比南京的多;九江有25天,黄石25.6天,也比武汉的多;重庆涪陵有36.4天,重庆万州有36.9天,也在重庆以上。在长江沿岸以外的高温“火炉”就更多了,例如,江西贵溪的炎热天数有42.7天,湖南衡阳42.9天,重庆开县41.6天。

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南京、武汉、重庆、南昌是公认的“四大火炉”。然而,福州被列为全国最热城市,2000~2009年10年间有375个高温天数(气温超过35℃),但这一数据并非最新,最早来自中央电视台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博客。

201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权威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是,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

因为受亚热带季风和台风等因素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是中国暴雨多发区和暴雨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区域。尤其是长江干流从湖北荆州到安徽铜陵沿线的两湖平原和皖西皖中平原等低洼区域,由于暴雨汇流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又夹于南北丘陵山地之间,是最易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区域,长江流域曾经发生的多次严重洪涝引发的溃堤和淹没灾害大部分就发生在这个区域。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4月前后雨水明显增多,5月份洪涝次数显著增加,但主要是在江南地区。6月中至7月上旬是梅雨期,雨量大,是洪涝发生的集中期。7月中至8月为少雨伏旱期,发生洪涝的机会少,但沿海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仍可遭受洪涝灾害。大部地区洪涝集中在5~7月,受涝次数占全年的80% 左右。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春涝(以渍涝为主)次之,秋涝第三,个别年份有小范围的冬涝现象。


本周末南方迎来垮塌式降温

讯,此时,北方多地已经在冷空气影响下出现雨雪、降温及大风天气,而南方则相反,部分地区高达30℃左右,暖如初夏。不过,随着冷空气持续南下,南方偏高的温度也将终结,预计本周末南方迎来垮塌式降温,尤其长江中下游将从“3”头跌至“1”头!

本周末南方迎来垮塌式降温

周末南方降温

目前,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新疆北部过去几天里雨雪大风降温陆续展开,率先感受到了这股全能型冷空气的实力。预计未来几天,冷空气继续东移南下,降温影响直达江南。

据气象分析师介绍,昨天(10日)至今天冷空气主要影响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不少地方降温4-8℃,局地超10℃。12日降温范围最大,东北大部、华北东部、江汉、江淮西部等地普遍降温6-10℃,局地10-15℃。13日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一带也将加入降温的行列。

这次降温过程中,东北和长江流域降温最为显著。由于前期升温明显,不少地方最高气温累计降幅都会超过10℃,部分地区将达15℃以上。东北地区的最高气温会从10℃以上降到接近0℃,长江中下游则会从30℃左右降到约15℃,气温“腰斩”,降温感受堪比换季。

大城市中,武汉、合肥、杭州、长沙、南昌最高气温降幅都将达到甚至超过15℃,例如长沙,昨至今天最高气温都在31℃左右,到了14日就可能会降到仅有12℃,并有阴雨天气相伴,体感比较湿凉。

提醒:这股冷空气属于“纠偏型”冷空气,降温过后各地气温多是回归常年同期正常或略偏低水平。但是江南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前气温明显偏高,降温过程中体感如同初夏穿越到深秋,冷热反差非常明显,公众请注意及时调整着装,谨防感冒。东北等地降温同时还伴有雨雪天气,后期气温回升乏力,需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雨雪天气出行留意交通安全。

北方雨雪上线:

北方雨雪天气

未来三天,冷空气继续给我国中东部地区带来雨雪天气,其中今明两天为主要降水时段。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西北地区中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吉林西部、青海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辽宁中西部、吉林中部、黄淮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其中,河北东北部、天津、辽宁西部、吉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

明天,青海中南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北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中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黑龙江中南部、吉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辽宁中南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辽宁东部、重庆东北部局地有大雨。

后天,新疆北疆北部和南疆西部山区、青海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雪或雨夹雪。黄淮南部、江淮大部、江汉、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局地有中雨。

此轮冷空气给北方带来大范围雨雪天气,部分地区存在雨雪相态转换,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山西等地部分地区降水量可能超过历史同期极值,具有一定极端性,公众需注意防范积雪结冰、低能见度等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

大风降温天气注意什么?

大风降温天气

一、出门戴口罩

口鼻是呼吸道的门户,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避免感冒、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建议出门时最好戴上纱布口罩,还应注意每天换。身体在保证不冷的前提下,不宜捂得过严,捂出汗反而会降低免疫力。

二、心血管病人上午别出门

气温骤降,容易诱发中风、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心脑血管病人除了必要的保暖外,大风天尽量别出门,若非出去不可,最好在10点以后;外出时最好带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三、异物入眼千万别揉

在大风天气里眼睛会很容易进入异物,提醒大家,如果眼睛进入异物千万不要揉眼睛,因为这样会使异物划伤角膜,严重的可导致异物嵌入角膜内,从而造成感染或发炎,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多眨眼睛,促进泪液的分泌,把异物带出眼睛。

四、别让你的皮肤受伤

大风会加速皮肤水分的流失,时间一长,容易变得粗糙脱屑,甚至引发皲裂、瘙痒症等。建议洗脸水温控制在20—37摄氏度,选用保湿效果较好的护肤品。

五、戴上护膝保护关节

部分正常人在大风天气下也可能会感到关节疼痛,所以做好保暖非常重要。骑车出行的人,不妨戴上护膝、护腕,保护关节。

六、每天开窗通风两次

室内外温差过大也会导致疾病高发。有暖气的房间常常紧闭门窗,不利于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建议视外面空气情况,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七、不走小巷

想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那么在出去时要注意不要走小巷里,因为这里因建筑物的阻挡会形成“狭管风”这种风刮起来很大,风速也很高,容易把高楼上的物体乱落下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要注意广告架、宣传栏上的重物。

八、做好通风,防煤气中毒

消防专家提醒,要经常检查煤炉、煤气开关与管道有无漏气,火炕有无裂缝,如有问题,应及时维修。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一定要注意通风,洗浴时间不宜过长。


长江中下游有哪些城市

导语: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就形成了划江而治的习惯,所以长江两岸多数地区是属于不同的城市。那么,今天小编就和朋友们来好好讲解一下,长江中下游有哪些城市?这就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干货,希望大家看完这些内容后,能解决你心中的困惑。

长江中下游有哪些城市

上海

长江中下游有上海、武汉、南京、长沙、杭州等城市。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指湖北省的3个直管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简称天潜江)。江汉地区的方言和习俗完全一致,是紧密的合作体。虽然天潜沔被分散,但它在教育、经济、医疗、交通等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是湖北省三个最应该整合的城市。

湖北副地级市天门,武汉城市圈核心成员。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目前已有28万多名天门华侨旅居海外,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副地级市潜江城市圈核心成员。江汉油田是全国十大油田之一,境内及附近地区被誉为“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

武汉城市圈的核心成员,湖北的副地级市,江汉平原中心城市,被誉为“江汉明珠”。仙桃城以重文重教著称,自古有“文化之乡”、“状元之乡”,人才资源十分丰富。

武汉

长江中下游主城区跨江发展的城市

长江中下游真正主城区横跨长江两岸的只有武汉和南京,其他城市例如马鞍山、芜湖等城市只是管辖范围跨越了长江,并没有实现主城区跨越长江。想要主城区跨越长江一座大桥肯定是不够了,南京和武汉的过江通道都超过了时座,这样才能使两岸融合发展。

长江中下游也有不少这样的城市,长江两岸都是城区,两岸也有长江大桥连接,但是两边属于不同的城市。最典型的就是黄冈和鄂州,如果不看城市地名,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座跨江城市。事实上这是两座地级市了,江北是黄冈市,江南是鄂州市。

还有江苏的江阴和靖江也是这个情况,江阴和靖江都是县级市,分别属于无锡和泰州代管。这两个城市虽然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但是都属于吴语区。江阴大桥是我国长江上最繁忙的大桥之一,未来两地还会有更多的过江通道,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综上,长江中下游只有南京和武汉这两座主城区跨江发展的城市,未来马鞍山和芜湖也是有希望的。

南京

长江中下游地形地貌

长江中下游地形的显著特点是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湖泊星布,一般海拔5~100米,但海拔大部在50米以下。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为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

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湖泊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内的淡水湖泊众多,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的10% 。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 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江汉平原素有“鄂清上千,湖泊成群”的说法,长江三角洲亦有“水乡泽国”之称,湖荡洼地占三角洲土地总面积的13.4% 。除太湖外,面积在千亩以上的大湖有150多个,千亩以下的荡、泊数以千计。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内的湖泊中,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的面积较大。它们对长江及其支流的作用最显著,具有调节水量、延缓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兼具灌溉、航运、养殖之利。


长江中下游是华北地区吗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有广泛的分布。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长江中下游是华北地区吗?长江中下游指的是华北地区吗?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一起看一下吧,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困惑。

长江中下游是华北地区吗

长江中下游不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简称华北,是中国地理区划之一。在自然地理上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相接。大致以≥10℃积温3200℃(西北段为3000℃)等值线、1月平均气温-10℃(西北段为-8℃)等值线为界。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1、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2、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

3、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

4、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

5、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长江中下游平原介绍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水陆交通发达。

长江中下游地跨中国湖北省(武汉、黄冈、随州、荆门、荆州、孝感等)、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常德等)、江西省(南昌、九江、抚州、景德镇等)、安徽省(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等)、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扬州、镇江等)、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台州、温州等)、上海市等7省市。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

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内河水系水污染较严重,水生态呈相对恶化趋势。2010年,湖北省降水较常年偏多22.5% ,即使如此,地表水水质比往年还略有下降,主要湖泊、水库中水质较差符合Ⅳ类、Ⅴ类标准的占36.4% ,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的占9.1%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太湖流域,水质在20世纪60年代为Ⅰ-Ⅱ类,70年代为Ⅱ类,80年代初为Ⅱ-Ⅲ类,80年代末全面进Ⅲ类,局部Ⅳ类,90年代中期平均为Ⅳ类,1/3湖区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至2012年,该湖水质以Ⅴ类为主,蓝藻、水花生频发,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随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经济快速发展,污水排放有增无减,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内河水系,加之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河沟、湖泊水污染难以有效控制,导致水环境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水质型缺水普遍。另外,因水环境恶化,天然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


2021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

导语:梅雨季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的一种气候现象,每年梅雨季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出现持续性阴雨天,当然,也有“空梅”的情况。那么,具体2021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呢?长江中下游梅雨季什么时候开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季时间表。

2021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

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

一般江南区预计6月上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长江中游区预计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长江下游区预计6月下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江淮区预计6月下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

梅雨季时间如何计算?

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北纬29-33°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我国古代对入梅曾有几种规定,《琐碎录》“(闽人)立夏后逢庚日入梅。”《神枢经》:“芒种后逢丙日入梅。”《江南志书》:“五月芒种后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种后雨为黄梅雨”,则以芒种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区差别;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变化而致。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在天气分析预报中,则往往指天气形势转为梅雨形势的日子。

梅雨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

梅雨季

原来它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梅雨,在古代常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在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

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就是因为他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明代徐应秘在《玉芝堂谈荟》中写道:芒后逢壬立梅,至后逢壬断梅。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群众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梅雨季相关谚语:

梅雨时节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

众所周知,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以许多人想到这里来看看。最近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是什么?长江中下游的划分界点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提供的所有相关资讯,希望小编所做的能让大家感到满意!

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宜昌、湖口。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线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湖口。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地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县,江西省经济强县,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

长江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湖口始建于南唐(公元950年),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而得名,是“江西水上北大门”,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境内东临彭泽,南接都昌,西与星子、庐山区界湖毗邻,北与安徽宿松襟江为界。

长江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

长江上游起始地为宜昌关至四川宜宾合江门,其中关至坝河口(三峡大坝下引航道口)为坝区水域;太平溪(三峡大坝上引航道口)至涪陵李渡大桥为库区水域;涪陵李渡大桥至四川宜宾合江门为川江自然航段(这阶段是长江上游较难航行较危险的水域)。长江中游起始地为武汉关至关。中游水域因地理及人为原因,该航段航道变快水情复杂,航道深度变化较大,对通航的船舶吃水限制较大;长江下游为武汉关至长江口,这阶段均称为下游航段。该航段水情平稳四季变化不大。江面宽广航道水深足够,也是大多数海进江的选航道(海船进长江简称海进江)。

长江简介

长江是我国较重要的一条河流,并且流经多省。其水量丰富极有利于水能利用。其上游从源头自宜宾段落差大,宜于开发水能发电。其中乐山段至宜宾段也适合中小型船舶航运,丰水季可航行大型船舶。宜宾至宜昌为中游,沿岸多城市船运发达。从重庆至入海长江更是黄金水道,是我国较重要的水运河道。

总结起来就是长江上游属于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适宜发展林业旅游业水电工业, 长江中游属于地形比较平坦,可以发展种植业航运业渔业旅游业,长江下游属于地势低平,可以发展种植业航运业渔业。

长江中下游土壤状况

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地大部为水稻土。红壤生物富集作用十分旺盛,自然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70~80克/千克,但受土壤侵蚀、耕作方式影响较大。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也比较高,但经过耕垦明显下降。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通常林草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结构,增强土壤颗粒的粘结力,提高蓄水保土能力。该地区的红壤、黄壤、黄棕壤与石灰土一般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地表径流量大,若植被消失、土壤结构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而紫色土和粗骨土透水性虽好,但土层多浅薄,在失去植被保护和降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亦易发生强烈侵蚀。

1940-2002年间,在86×103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区域中有47% 的面积发生了土地利用覆被转化,主要是耕地面积减少,非耕地面积增加。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面积变化引起了其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改变,其中稻田和闲置水域面积分别减少21.5% 和6.7% ,并造成其0-30厘米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了41.8TgC和12.9TgC;而水产养殖、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种植多年生木本作物和种植一年生作物的水浇地面积分别增加14.2% 、7.7% 、3.5% 和2.0% ,使其0-30厘米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2.2TgC、22.2TgC、12.2TgC和6.5TgC。(注:TgC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值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