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从什么时候开始

2020/7/8 16:02:45
万年历日历:从什么时候开始知识
从什么时候开始知识
夏季从什么时候开始

虽然夏季很炎热,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因为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条件。那么,大家知道夏季从什么时候开始?夏季开始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夏季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中国,夏季从立夏开始,到立秋结束;中国的一些地区则为夏至至9月份。

日本通常将6月、7月、8月定为夏季。在北半球一些地区则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在南半球,一般将12月、1月和2月定为夏季。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英语为summer,又称“昊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

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据此,当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2℃时即为夏天结束。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

夏季的脚步从最南端开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因此,各地的夏季长短差别很大,夏季来临的时间也大不相同。按照张宝堃先生的标准,夏季从平均气温连续5天高于22℃开始,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即纬度,南海最南端的岛屿,全年都是夏季,没有春、秋、冬。

4月初,夏日的脚步开始穿越海南岛,来到雷州半岛最南端。

5月初,夏季的脚步进入了东面25度的南岭地区。由于华北平原春季气候干燥,升温迅速,夏季将很快进入华北平原。根据中国气象科学院林志光研究员的统计,北京的夏季比湖南长沙和江西南昌的夏季只晚10天。

6月初,夏季的脚步已到达华北平原最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区也在6月陆续进入夏季。

再往北走,夏天的脚步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大小兴安山主峰和长白山附近地区属于“无夏区”。

如上所述,夏天从最南端开始。事实上,在同一纬度上,东西方之间,夏季的到来也大不相同。西方的夏天比东方的早。东部沿海城市的夏天来得晚,因为春天很长。例如,青岛直到6月23日才进入夏季,大连直到7月11日才进入夏季,比青岛西部和北部的一些陆地城市晚了大约一个月。西部和东部的夏季炎热也大不相同。如7月,吐鲁番西部平均气温超过33℃,被称为夏季高温“全能冠军”;同纬度的吉林省四平市,7月平均气温低于23℃。事实证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非常干燥。由于没有水分蒸发,几乎所有的太阳热能都被用来改善土壤和大气的温度,因此气温急剧上升,使得夏季气温远高于东部夏雨区。

此外,在许多山区,也会出现“山下已是夏季,山上刚刚入春”的“上下差异”。结果表明,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将下降6.5℃,这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垂直下降率”。由于“垂直递减率”,庐山的夏季比九江晚45天。在泰山、五台山、华山、峨眉,根本没有夏天。因此,夏季的雪可以在许多山上看到,而珠穆朗玛峰全年都被冰覆盖。

夏季气候特征:

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从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频频南下的冬季风冷空气,使我国冬季同纬度最冷。而在夏季,夏季风从南方海洋吹来,又因陆地比热小易于升温,又使我国局部地区夏季同纬度上较热。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夏季的气候也并非一样。总体来说,我国东南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干燥、西南高海拔地区夏季凉爽降水少。

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地区的天空多呈现万里无云的状态,地面接收到大量的太阳辐射,加上降雨稀少蒸腾作用很弱,所以夏季有时会出现北方比南方更热的现象。

我国的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季风从海洋带来湿润空气,首先登陆我国南方地区,同西伯利亚冷风在大陆交锋,所以我国南方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随着东南季风的加强,我国北方的七八月份也将迎来多雨的天气。民谚:“五月华南六月长(长江中下游),七八两北(华北东北)雨茫茫。”很形象的描述我国降雨带的移动情况。


入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到了三伏天,人们会每天说热、热、热,因为这段时间的天气是比较难熬的,整个人身上很容易大汗淋漓。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入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入伏从哪个时间开始?今天小编带你见识见识,每天每个人都要进步一点点哦。

入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入伏天从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为进入初伏,第4个庚日为进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进入末伏。每年入伏时间没有固定的日期,可按照夏至三庚的口诀进行计算,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时间为10天,中伏时间为10或20天,末伏则是10天,每年三伏天在7~8月份之间,通常可维持1个月的时间。

从多年的日历可以看出,每年的入伏时间都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只要是7月17日之前入伏,中伏都是20天,伏天的长度为40天。7月18日、19日这两天入伏的,中伏多数是10天,少数是20天。7月20日以后入伏,中伏都是10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庚日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日子其中一个,间隔10天出现一次,配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组成了60花甲子,主要原因就是末伏的时间必须是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如果立秋以前有5个庚日,中伏就变成20天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农总是说“三伏带秋”和“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了,因为三伏一定是在立秋以后,总会感觉到秋风习习的开始,不管头伏有多早,都会是这个样子。

2022年什么时间进伏?伏天多长?

2022年6月21日夏至,夏至以后第一个庚日为6月26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6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16日,7月16日入伏,初伏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2022年7月26日进入中伏,中伏截止日期为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2022年立秋时间为公历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所以,8月15日进入末伏,8月24日伏天结束。

入伏天需要注意什么

入伏天需要注意夜卧早起、养阳驱邪、调息静心、食酸补盐、健脾祛湿。

一、夜卧早起。夏季合理睡眠时间应该是:就寝时间为22:00—23:00,起床时间为5:30—6:30。若夜晚不能早睡,午睡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时间过短达不到午休目的,时间过长不但会让人头脑发昏,肢体无力,还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二、养阳驱邪。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所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三、调息静心。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四、食酸补盐。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亦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对于“三伏天”,尤其要喝三豆汤,祛火、解乏、消痱子。可以多吃一些瓜果,但应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体质,以免造成损伤。

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等凉性水果;内火大、痰湿盛者,少吃龙眼、荔枝等;过敏体质,慎吃芒果、菠萝等;尿路结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泻的人,少吃香蕉;苹果、桃、葡萄、哈密瓜、桑葚、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糖尿病人慎食。

五、健脾祛湿。到了夏季“三伏天”,总让人有种昏昏欲睡、食欲不振的感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长夏”。早、晚进餐时可以喝些粥,如山药粥、薏米粥、莲子粥等。也可以在快熬好的有健脾祛湿作用的粥中(如薏米粥)加一点荷叶,这样就增加了清热祛暑、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另外,三豆汤也有健脾祛湿的效果。


清明节放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

相信很多人其实都很好奇清明节放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吧?其实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且清明节也是有着很久的历史了,而且清明节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什么时候开始清明节是法定假日的?

清明节放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节作为法定节日有什么意义

第一、法定清明节假日,用以扫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绩,饮水思源,弘扬孝道。特别是教育那些亲情已经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强化亲情纽带,强化子孙赡养父母祖父母的义务观念,以此奠定和谐社会的第一基础。

第二、法定的清明节假日,用以亲戚团聚、朋友团聚、同学同事聚会和郊游,用以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和友好,特别是先加强亲属之间、乡党之间、单位之内等较小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情谊,然后推而广之加强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使和谐社会建设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第三、清明节的全部民风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文化,可能还不只是孝亲敬祖、敦睦亲情乡情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化习俗还传承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理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活理念。当万象复苏、天气清明、春光明媚之际,我们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开朗姿态,在青草地上与亲友联欢,其意义就不仅仅是节日了。

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周代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插柳的含义

招魂说

在有些地方,民间将此俗全归于纪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日为介子推招魂也。”

躲避疾病说

由于清明节前后,天气已经回暖,这时随着气温回升,也是各种病菌开始大量繁殖的时候,由于人们这会儿要回乡祭祖上坟扫墓或踏青游玩,就会容易被病菌侵染而生病,尤其是春天常见的流行性感冒等症状,一传就是很多人!而过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发现柳枝可以驱除毒虫侵扰,并减少病菌侵袭,因而就把希望寄托到柳枝上,保佑自己不受流行性疾病困扰。

驱鬼说

传说清明节也是百鬼出没讨索的时间,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戴柳、插柳辟邪。人们受佛教影响,认为柳可以驱鬼,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节是鬼节,又恰逢柳条发芽时令,人们祈盼吉祥,便插柳、戴柳辟邪。

纪年华之说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之用外,还有纪年华之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这是因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意,特别是妇女戴柳,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久而久之,清明戴柳就流传下来了。


2022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至结束

导语:近期,我国北方遭受高温炙烤,炎热难耐,不少人觉得,是不是三伏天已经开始了?并没有。因为三伏天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才开始。那么,根据计算,2022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至结束呢?今年夏季三伏天起止日期是几月几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最新三伏天时间。

2022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至结束

三伏天

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一共40天。具体时间表: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2022三伏灸什么时候开始?

2022年备伏灸:7月6日-7月15日(10天);

2022年初伏灸:7月16日-7月25日(10天);

2022年中伏灸:7月26日-8月14日(20天);

2022年末伏灸:8月15日-8月24日(10天);

2022年伏后固本:8月25日-9月4日(10天)。

三伏灸如何进行?

三伏灸

选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相应穴位,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疱,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三伏灸注意事项:

三伏灸

中药敷贴后4~6小时,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还有人会出现红、肿、热、痛,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防止感染,起疱后一定不要搔破,少量小的水疱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抽液,外涂5% 碘伏液,宜暴露,避免覆盖患处。

三伏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为有毒之品,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2岁以下的孩子(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引起感染)以及皮肤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敷贴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如牛肉、鸭肉、鹅肉、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

还须注意的是,贴药10个小时内不宜冲凉洗浴;若皮肤长有疱疖或破损,或患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等疾病,都不宜用三伏灸贴敷治疗。


2020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每年入伏的时间以“夏至三庚日”为准,即从这天开始数伏,一直到出伏才结束。当然,每年的夏至第三个庚日的日期都不同,那么,到底2020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你知道2020年夏天什么时候开始入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算算。

2020入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2020年夏天什么时候开始入伏

2020入伏时间:2020年07月16日,持续到2020年8月24日才结束三伏天。

三伏天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十或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而言之,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

入伏后需要天天艾灸吗?

三伏天艾灸, 一般情况下,每天可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度 。

从年龄方面来看,成人的贴敷时间为1-4小时,小儿1个小时左右。从体质方面看,个人体质不同,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四小时或 更长。一般小孩及皮肤较嫩薄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以下这些人不适合艾灸:

1、虚寒型疾病中禁贴人群

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但这类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肺结核患者、湿热型胃痛患者都不适合“三伏贴”治疗。

2、小儿、孕妇不可贴三伏灸

小于2岁半的儿童和孕妇不可贴三伏灸。

3、热性疾病不可贴三伏灸

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三伏灸”疗法因为该疗法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的,热天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例如咳喘伴有吐黄痰、咯血、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治疗。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体内都存着不少的“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而且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4、特殊体质不可贴三伏灸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特殊体质、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都不适宜贴“三伏灸”。


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三九天从冬至后的第19天开始。三九天,是指从冬至逢壬日算起的三个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方法自古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为什么要数“九”呢?为什么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立冬后,表示进入了冬季,并不是进入冬季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还不很冷。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十月小阳春”即是指在孟冬期间出现的风和日丽、温暖舒适“小阳春”天气,所以,实际上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在冬天季节,所谓“冷在三九与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后,尤其是“三九天、“四九天”。

这是因为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冬至这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