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抓周习俗历史比较久远了,早在古代,我国就流行抓周习俗,即将小孩放在一些物品间,让他们随意抓,抓到的东西则有特殊的寓意。不过,抓周是要在特定年龄才能进行的。那么,古代抓周是什么时候呢?到底抓周是孩子多大的时候举行?一起来了解。
古代抓周是什么时候
抓周
一周岁时。抓周是指在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在现代,也有些会放鼠标、牙刷等现代物品,或者以图像卡片代替实物让婴儿抓取。
抓周,又称拭儿、试晬、拈周、试周,英文为Draw lots。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具有家庭游戏性质,是一种具有人伦味、以育儿为追求的信仰风俗,也在客观上检验了母亲是如何带领的,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抓周这种习俗,越来越多的被许多家庭所重视,许多地方也在有组织地集体举行抓周活动,以此来庆祝宝宝的生日。
抓周历史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通过小孩抓周儿,在客观上检验了生母、看妈、奶妈对小孩是如何带领的,是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因此,有些家长并不迷信,但仍主张让小孩抓周儿,也是这一风俗得以持久在民间流传的原因之一。
抓周不同物品的意义:
抓周
1、书:会读书,适合做学者、专家
2、笔墨:会成为作家、画家
3、印章:有权势,会做大官
4、算盘/计算器:会当商人、会计师,适合从商
5、钱币:将来会很富有
6、鸡腿:有福气,表示一生将不愁吃穿
7、尺:将来可成为设计师、建筑师
8、葱:代表聪明
9、蒜:代表善于计算
10、芹菜:代表勤劳
11、稻草:适合农事工作
12、刀剑:能当军官、警察
13、听筒:适合医护工作
生活知识推荐》》
平时用什么温度的水洗脸好 洗脸用什么水温洗对皮肤好
古代哪位大文豪爱用呵呵来表达情感 古代喜欢用呵呵表达情感的是谁
人为什么会被自己的呼噜声吵醒 打呼噜把自己打醒了怎么回事
我国古代很多事物都有雅称其润笔指什么 文人常说的润笔是什么意思
戴普通耳机唱歌容易跑调是真的吗 为什么戴耳机唱歌容易跑调
酸梅汤具有生津止渴作用是所有人都能喝吗 酸梅汤什么人不能喝
我国古代新生儿抓周一般多大时进行 古代抓周是几岁
尺,一种古代计量常用度制单位,其代表的长度,不断地被改动,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而现在随着计量单位越来越多,很多计量单位我们都很少使用了。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古代一尺是多少吧。
古代不同时期一尺表示多少均不同
商代,一尺是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是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或23.75cm ;
三国,一尺是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是30.9cm ;
隋代,一尺是29.6cm ;
唐代,一尺是30.7cm ;
宋元时,一尺是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是31.1cm。
尺和厘米单位的换算:
商,1尺 = 10寸, 1寸 = 10分;
战国,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三国,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北朝,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经常在一些武侠剧中,看到很多江湖人士,到酒店喝酒,动不动就喝个好几坛,甚至有些失意的人,酒店的酒喝光了都还没醉,究竟古代的酒有多少度呢?下面就来了解了解这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吧!
古代的酒度数不高,一般在十几度左右,最高不高于二十度,没有现代的酒度数那么高。古人酿酒,大多是用五谷或者果子来酿酒的,所以酿出来的酒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葡萄酒。这种酒对身体有好处,一般古代女人也喝,但大多不会贪杯。
而古代最有名的应该是米酒,米酒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极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当时能喝酒的名人号称“千杯不醉”。
因为酒的发展历史悠久,在我国元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度数更高的酒,名叫蒸馏酒也就是烧酒,但是很多中原人并不喜欢这种高度数的酒,反而是那些游牧民族因为生活环境对蒸馏酒十分的喜欢。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喜欢做冰糖葫芦,它吃上去酸甜可口,所以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有些朋友不清楚古代冰糖葫芦只有山楂味吗?古代时冰糖葫芦是只有山楂味吗?这就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干货,希望大家看完这些内容后,能解决你心中的困惑。
古代冰糖葫芦只有山楂味吗
古代冰糖葫芦不是只有山楂味,还有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的。冰糖葫芦又叫糖葫芦,在天津又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
冰糖葫芦是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在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古式的做法,《燕京岁时记》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茶楼、戏院、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现已成为中国传统小吃。
冰糖葫芦的由来
由于宋光宗,他自己的贵妃生病了,并且面黄肌瘦,不思饮食。这个时候有许多的御医使用了许多贵重的药材,都不见什么效果。
这个皇帝看见自己的爱妃日渐憔悴,也只好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好吃的。那么有一个江湖郎中,在进宫了之后就为皇贵妃诊脉,并且用冰糖红果放在一起煎熬,每天吃了几个以后,半个月就把贵妃治好了。所以大家都觉得的确是非常的靠谱的,并且这种方法最后也是流传到了民间,老百姓把冰糖葫芦串起来卖。
对于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说,提出来之后就受到了百姓的爱戴,而且一直流传到今天。那么我们自己在吃冰糖葫芦的时候,也感觉到古人的智慧的确是非常的大的。而且冰糖葫芦的确能够帮助我们自己开胃,如果我们自己再补思饮食的时候,吃一串冰糖葫芦,的确也是能够增添我们自己的胃口的。
这些冰糖葫芦你都吃过吗?
1、山楂冰糖葫芦
山楂冰糖葫芦,主角就是山楂。外面的冰糖包裹着,一口咬下去,脆脆的、甜甜的、里面酸酸的。山楂冰糖葫芦,一般采用不是很酸的山楂品种,酸适中。
现在有一种甜山楂,一点都不酸,现在,有人也会用这种山楂制作,这种不酸的糖葫芦你喜欢吗?
2、山药豆、山药棍糖葫芦
跟山楂糖葫芦并列有名的,就是山药糖葫芦了。山药糖葫芦分两种,一种是山药豆糖葫芦,一种是山药棍糖葫芦。
山药豆糖葫芦历史悠,山药本身味道不强烈,但是煮熟的山药非常软糯。山药煮熟后,迅速的裹上一层冰糖,外酥里糯的口感就来了。山药豆(棍)的冰糖葫芦备受人们喜爱。
3、黑枣冰糖葫芦
黑枣冰糖葫芦,本身黑枣就非常甜美。冰糖液裹在甜美的黑枣上,凉透后,外面是脆爽的甜、里面是软糯的甜。
像这样甜中有甜、脆中有糯的黑枣糖葫芦,特别是小孩子们,平时吃糖大人们管得严,黑枣糖葫芦比糖还要好吃,所以很受小孩子喜欢。
4、橘子冰糖葫芦
传统糖葫芦吃腻了,花样糖葫芦就来了。各种水果都可以做成糖葫芦。橘子冰糖葫芦是最普遍的糖葫芦之一。
大橘子是一瓣一瓣的穿在一起,外面裹上冰糖液。小橘子则是整个的去皮裤子,几个一起穿在竹签子上。裤子冰糖葫芦外脆里嫩,酸甜可口,咬一口爆汁的感觉很棒。
5、香蕉冰糖葫芦
香蕉糖葫芦,是以切成段的香蕉,或者一整个去皮的香蕉制作而成。香蕉糖葫芦要选择比较新鲜的、稍微硬一点的香蕉,熟透太软的竹签会穿不住。
香蕉软糯甘甜,外面再裹上脆甜酥爽的冰糖,脆脆的又糯糯的,非常好吃。
冰块是有一些分类的,如工业冰、食用冰、透明冰和碎冰。古代制作冰块的办法和现在制作冰块的方法是不一样的,那么,小编就和大家来聊聊,古代怎么制作冰块?古代人如何制造冰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古代怎么制作冰块
1、古代人用硝石制冰
制冰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2、皇宫的冰是冬天保存的,不是制造的。
以清朝皇宫为例,将冬天中的冰块所保存起来,放在当时皇家凿冰块之中。在当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做这些工作,称为水司。
到冬天都会到上冻的河中取冰拜祭河神,赐予他们冰块儿,拿到冰块以后再将它们修得四四方方,要标准的尺寸来进行排列并且将这些冰块埋藏在冰窖之中,而且在当时,冰窖是不允许被老百姓所使用的,他们所使用冰窖一般都被官府或者皇家人员所使用。
到了夏天以后,由于天气炎热,因此需要冰块来降温,盛放这些冰块器具也是十分讲究,都是采用木头来装,有时候还会用这些冰块来冰镇食物。皇帝都会给大臣们分发冰票,还让大臣们根据冰票来索取冰块。
冰块要冻多久
冰块需要多久才能冻成块,要根据冰箱的制冷能力和水温来判断,一般常见的冰箱将一杯常温下的水冷冻成块需要3个小时左右,如果是大功率的冰箱,一般只需要2个小时既可以了。如果是用温水冻成冰块,需要的时间当然更长了。
冰块在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的大,可以用来给食物保鲜,也能在夏天加入饮料中制作冷饮。用是冻成冰块最好是用凉开水,因为凉开水中没有细菌等杂质,如果是用普通的清水,里面可能含有一些细菌,而冷冻环境会让细菌生存时间更长。
如果想要提升冰块的冷冻时间,可以选择金属材质的容器,金属的导热性比较强,在冷冻的时候会让水中的热量快速发散,节约冷冻的时间。将凉开水或者纯净水倒入金属容器中,放置再冰箱冷冻室中,大约2-3个小时,就能形成冰块,需要使用冰块的时候,轻轻敲打容器底部,冰块就会慢慢脱落出来。
冰块在生活中的应急用途:
1、降高热:高热是常见病症,此时,除服药治疗外,还需降温,用冰块常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夏季中暑,也可用冰块外敷降温。
2、止血:受到碰撞,当身体某一部位受到损伤引起血肿时,不可热敷,迅速用冰箱中的冰块外包一层干净的棉布敷在伤处,受伤的部位经过冰块的冷刺激以后会引起血管收缩,这样就既可减少皮肤出血,又减轻血肿,并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要注意,用冰块冷敷几分钟即可,无须多次冷敷。其他急症也可用冰敷减轻出血状况。
3、止痒解毒:用冰块擦痒处可止痒。毒虫叮咬后,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可用冰止痒痛,防止毒素扩散。
4、止痛:烫伤发痛,用冰块敷可止痛或减少水疱的发生。牙痛时,可取冰块置于合谷穴上(俗称:虎口)。左侧牙痛,冰右侧合谷穴,右侧牙痛冰左侧,一般5~7分钟,牙痛即可止住。止痛时间可以维持两小时左右。一般冰一侧穴位即可以止痛,如冰冻两侧,止痛效果更佳,维持止痛的时间会更长些。冰块治牙痛适合于男女老幼,但是冰冻法只能起一时的止痛作用,不能根治牙痛,所以牙痛缓解后,仍需去医院治疗。
5、降低心率:当人的心率超过每分钟100~140次的时候,用1条
毛巾浸入冰水中,拧干后即刻敷在面部,稍待片刻,过快的心率就会明显减慢。
6、止烦躁:当你发火动怒、生气、着急时,往往面红耳赤,心率加快,此时用冰毛巾敷面也可以降低心率,有利于防止心脑血管病发作并可以解除烦躁。
俗话说“刀剑无眼”,剑作为武器来说,古代练武者对于宝刀利剑的追求之高,所以会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说法。那么,中国古代十大名剑有哪些呢?古代的名剑有哪几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出来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剑。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名剑是指轩辕、湛泸、赤霄、太阿、七星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十大名剑的记载多见于古籍或上古传说,如《史记》、《越绝书》、《列子》、《吴越春秋》等。在十大名剑中,有些是真实存在而有些仅仅是传说或文学渲染的产物。
干将、莫邪是干将和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们分开。干将与莫邪被称为挚情之剑。
鱼肠剑,古代名剑,专诸置小刀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勇绝之剑。该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历代书籍中也有提及,《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意谓极小之匕,可藏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淮南子修务训》: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之不能断,刺之不能入。
赤霄,十大名剑之一,是帝道之剑。汉高祖刘邦所得,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长三尺,刘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汉高祖刘邦凭此剑于大泽怒斩白蛇,开始其一生。起义时由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饰有七彩珠、九华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都指这把剑。
龙泉剑,又名龙渊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名剑,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相传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盤卧。是名「龙渊」。故名此剑曰「七星龙渊」,简称「龙渊剑」。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龙泉」,简称「龙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