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太空

2021/9/26 13:17:38
万年历日历:太空知识
太空知识
霍金宣布新太空探索行动

导语:讯2016年4月12日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和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将宣布一个新的空间探索项目,其名为Starshot。目前外界只知道这个计划命名为Starshot,由霍金和米尔纳参与,具体的内容会在纽约天文台的活动期间宣布。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再次宣布将推出一个更加神秘的新太空探索行动,致力于探寻外星文明。


霍金宣布新太空探索行动 致力于探寻外星文明

之前两人已经联手推动了一个搜索地外文明信号的项目,2015年7月,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投入1亿美元用于寻找外星智慧生物,使用射电望远镜寻找宇宙中可疑的信号。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再次宣布将推出一个更加神秘的新太空探索行动,有充分理由认为这又是一个大型宇宙探索计划。

去年,霍金就曾经和尤里-米尔纳联合发布过关于联手探寻外星文明的计划,名为“突破聆听”(TheBreakthroughListen)。此次搜寻将通过无线电和光学技术,在包括整个银河系及其附近一百个星系的范围内进行搜索。


宇宙学家史蒂芬-霍金再次宣布将推出一个更加神秘的新太空探索行动,有充分理由认为这又是一个大型宇宙探索计划。

本次计划仍然由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参与,亿万富翁企业家和投资人尤里-米尔纳将花费10年时间投入足够的资金探索宇宙。目前霍金也是这两个计划小组成员,在尤里-米尔纳的投资项目中还有一个像可能存在外星文明的地方发送文明信号。目前外界只知道这个计划命名为Starshot,由霍金和米尔纳参与,具体的内容会在纽约天文台的活动期间宣布。而4月12日是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纪念日,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

马克·扎克伯格也加入了该计划的董事会,为“突破摄星”助一臂之力。如今已经是55周年纪念日,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计划第一次轨道任务也有35周年,这两个里程碑都标记在4月12日,这一天宣布新的太空探索计划颇有意味。

“在无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其它形式的生命。”霍金介绍说:“在宇宙的某一个地方,或许外星生命会正盯着我们看呢。”他说:“不管最终地外智慧生命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现在该有人正式投入进来,找到答案,去寻找地外生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弄个明白。”


太空指的是什么地方

太空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部分,现在的卡门线(距离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高度为分界线)即指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根据物理学家的观点,其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以及外大气层。距离海平面62英里的高空也称为太空,外太空是指离地球更远的太空。

太空简介

太空(英语:Space),汉语字典解释是极高的天空。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了大气层与太空的界线:以离地球海平面100千米为卡门线。卡门线以美国科学家西奥多冯卡门的名字命名。

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

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当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些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开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极限界限。


为何要建设空间站

空间站分为单模块空间站和多模块空间站两种,它的特点是体积比较大,而且结构复杂。有些朋友想了解空间站的相关内容,那么,大家清楚为什么要建设空间站?为什么要在太空建立空间站?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为什么要建设空间站

因为空间站是宇航员在太空中住的“房子”,有了它,宇航员才能在太空中开展科研活动,长时间生活下去。空间站也是太空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里面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

建立空间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太空里有辐射和流星环境,因此对空间站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太空里面有很多微流星体或碎片,首先要保证空间站的结构,要能够经得起微流星体的碰撞,这就要求空间站的外壳防护非常到位。就好比汽车外壳一定足够结实,才能经得起小的磕磕碰碰从而保证人类的安全。

此外,人类在空间站内长期居住,需要可靠的空气、水环境循环系统和能源电力保障。空间站的运行高度为300至400公里,这个高度还有稀薄的大气,从而造成空间站高度不断降低。因此需要先进的能源补充技术保证空间站数十年以上保持高度运行。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从“天宫二号”发射开始一步一步探索并实现燃料加注,以此保障空间站内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

据介绍,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战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其中关键一步,解决了“建造空间站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在2021年-2022年间,中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为什么各国纷纷要建空间站?

具有军事化色彩的空间站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苏刚刚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时,就提出了各自的空间站计划。除了在宣传上占据先机、显示自己国家技术实力的强大外,当时两国设计的空间站还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苏联早期的军用空间站使用了“礼炮”的名称,甚至还将一门机炮安装到了礼炮3号空间站上,在没有航天员驻留时,在太空中真的鸣响了“礼炮”,进行了一次实弹射击试验。

美国也曾经提出过MOL项目,通过航天员的在轨操作来监视苏联的军事动态。由于当时美国尚未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因此MOL设想对双子星飞船进行改进,将航天员直接放入空间站内发射到太空中,完成一个月的侦查任务后返回。

不过在之后,无人侦查卫星的发展使得空间站的军事功能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

在空间站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空间站存在的目的和执行的主要任务也逐步回归了航天先驱们的“初心”:人类飞往深空的前哨站,人类在太空中的大型科学实验平台。

身兼数职的空间站

如果航天员要乘坐飞船去往火星,要在太空中度过数以年计的时间。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们将长期处于失重状态,生理和心理还受到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冲击。一切在地球上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都要发生改变,甚至包括上厕所——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工程师霍华德就为此进行了不太成功的工作。而当霍华德真的进入太空后,各种压力与焦虑使他近乎崩溃。

进入太空也许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长期呆在太空中可能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未来,要让航天员愉快舒适的完成火星之旅,我们必须先搞清楚长时间的太空飞行究竟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2019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论文发现,当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久了之后,航天员身体上的微生物群落情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更有趣的是,一旦结伴去了太空,航天员小伙伴们肠道中的细菌的种类和组分会变得越来越一致。

去年,美国科学家对完成长时间航天飞行的航天员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分析,发现航天员们的大脑的体积有所膨胀,某些结构的形状还发生了改变。


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

讯,一般如果上到太空,如果不借助相应的设备工具,是很看清地球上的生物的,除了一种东西,你在太空一眼就能看到它。那么,到底这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是什么呢?从太空视角看它们可太美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

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1

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2

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3

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4

太空中唯一肉眼可见的地球生物5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绵延伸展2000多公里。当潮水高度、白昼长度和海水温度都达到理想状态时,一场由珊瑚虫主宰的繁殖盛况便会在满月之夜壮观再现。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以东,巴布亚湾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域,太平洋珊瑚海西部,绵延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的大陆架上,与海岸隔着一条13-240公里宽的水道。北面从托雷斯海峡起,向南直到弗雷泽岛附近。长达2000余公里。它北部排列呈链状,宽16-20公里,离海岸仅16公里;向南展宽至150公里以上,远离海岸242公里。由大约2900多个不同阶段的珊瑚礁、珊瑚岛、沙洲组成。这个世界上景色最美、规模最大的珊瑚礁群,总面积达20.7万平方公里。礁退潮时,约有8万公里的礁体露出水面,而涨潮时,大部分礁体被海水掩盖,只剩下600多个岛礁忽隐忽现。

在落潮时,部分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这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这里有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并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儒艮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山西太空舱旅馆走红

太原火车站附近一家“太空舱旅店”正式开张营业。该旅馆在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放置了36个类似“太空舱”的床位。这种“胶囊式”的新型住宿方式一经亮相,因为数十元的低廉价格,立刻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抢先体验。

也许,对于很多穷游者来说“青年旅社”是个旅行中的必经之地。如果这样你就认为青旅只是个类似与招待所一样的破旅馆,那就大错特错了。在青年旅社中,你不仅能够结交来自全世界各国的朋友,更能在旅店老板的精心装潢中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别样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特色青旅。有机会,你也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人是谁

在不同的时期,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不一样。太空行走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主要是完成太空作业。有些朋友不清楚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人是谁?我国首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谁?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人是谁

是翟志刚。2008年,翟志刚与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乘神舟七号飞船出征太空。在战友的帮助下,翟志刚成功完成太空漫步,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出舱的国家!

北京时间二十七日下午四点五十九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

下午一点三十三分,神舟七号返回舱门关闭,航天员出舱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开始。随后翟志刚和刘伯明两人开始穿舱外航天服,三点二十左右,两人全副武装,其中担任出舱任务的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则身着俄制“海鹰”舱外航天服。

三点四十,两人将舱外航天服逐步加压,而轨道舱则慢慢泄压,直至逐步接近真空状态。四点十六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出站指令。差不多同时,轨道舱第一次泄压完毕,舱内气压由一个标准大气压降至七十千帕,当舱内气压降至两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四点三十四分,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打开轨道舱门,按程序启动出舱”。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一只手固定身体,一只手将轨道舱门解锁,缓缓打开舱门,整个开门过程持续约十分钟。

四点四十四分,翟志刚开始出舱进入太空,他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已出舱,身体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候。” 洁白的航天服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四点四十八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了。刘伯明上身出舱,递给翟志刚一面五星红旗,翟志刚向着镜头挥动,指控大厅里掌声雷动。

在翟志刚的太空行走过程中,身上始终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连,每一步操作之前,他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

经过十分钟的太空漫步后,四点五十八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四点五十九分,翟志刚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太空行走的意思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又称为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太空行走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的特殊技术保障。

操作方式

脐带式

早期研制的脐带式的生命保障系统与乘员舱连接,航天员身穿航天服,航天员所需要的氧气、压力、冷却工质、电源和通讯等都是通过脐带由“母”载人航天器提供的。由于脐带不能过长,所以航天员只能在“母”航天器附近活动,如果航天器走远了则容易使脐带缠绕,像婴儿那样“窒息”而死。

便携式

后期发明的装在航天服背后的便携式环控生保系统。航天员出舱后与“母”航天器分离,由于身穿舱外用的航天服,背着便携式环控生保装置,以及太空机动装置,航天员可到离“母”载人航天器100米远处活动。实际上,舱外航天服及便携式环控与生保系统是一个微型载人航天器,它保证人的周围有适合的压力,有通风供氧,有温湿度调节,使航天员在服装内正常生存,并能进行太空作业。

机动式

有人称载人机动装置是太空“摩托艇”,因为它装有推进系统,并能“自由”机动飞行。例如,美国航天飞机第10次飞行时,航天员使用的机动装置有24个氮推力器,利用推力器工作,航天员可以进行6个自由度的飞行。载人机动装置外形像一个背包,航天员通过手控器控制其高压氮气从安装在不同部位的推力器喷出,就能改变飞行的速度、方向和姿态,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体地球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