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初伏

2020/7/8 16:02:40
万年历日历:初伏知识
初伏知识
初伏中伏末伏是什么意思

初伏中伏末伏是什么意思?初伏中伏末伏并为三伏天,是组成三伏的三个连续时段。三伏作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个阶段的热度也不一样,那么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呢?想知道三伏天里哪一阶段最热,为什么如何热,就来瞧瞧的介绍吧。

初伏中伏末伏是什么意思

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三伏天里的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这天是这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20年。

初伏是什么意思

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中伏是什么意思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唐皎然《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宋惠洪《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宋曾巩《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参见“三伏”。

末伏是什么意思

1、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

2、通常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

3、也作终伏、三伏。到末伏的第10天为止。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

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是第三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因为有闰月的关系,夏至到立秋之间有的年份出现4个庚日,有的年份出现5个庚日,所以,中伏的天数不确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天数是20天。

俗话说热在中伏,据了解,今年二伏从7月23日开始,总共20天。在三伏的3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的20天是最热的时候。中伏最突出的特点是“热”,而且是“湿热”,“桑拿”天气让人难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

中伏为什么最热

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加之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在三伏天饮食方面,古时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面食是当时人们的美食,可以促进食欲,而且这个季节正是新小麦收完的时候,二伏天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逐腠理之外邪。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面条出锅后用凉开水过几遍。麻酱要用水稀释,酱油要用热花椒油炸一下,醋里滴上几滴香油,把这些佐料浇到面上,再配上黄瓜丝、菠菜等,浇上蒜泥,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炎夏暑热,要少食高脂厚味、辛辣上火之物,饮食清淡可起到清热、祛暑、敛汗、补液等作用,还有益于促进食欲。新鲜蔬菜瓜果,如西红柿、黄瓜、苦瓜、丝瓜之类清淡宜人,既能保证营养又可预防中暑。

三伏养生侧重不同

初伏防中暑

入伏的头两日气温极高,因此初伏的保健重点在于防中暑。此时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勿做剧烈运动,保证午睡。最好全天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且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

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如果是体弱多病的人或老年人、小儿中暑,则应立即送院抢救。

中伏防湿邪

伏天“湿热交加”,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进入中伏,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

食物是祛暑湿的好帮手,可用扁豆、薏米等健脾利湿之品熬粥,或者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焦大麦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均于祛湿有效。

末伏防上火

末伏是立秋后,“秋老虎”正凶时。虽然暑热天已经结束,但“秋老虎”的余威不可小视,应注意预防“上火”,并注意清心安神。虽然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要特别注意补水,以免出现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不适。

由于热扰心神,在注意防暑降温的同时,还应有意识避开不良情绪的干扰。


初伏日在夏至第三庚吗

大家都清楚,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就要来临,这就意味着三伏天马上就来了。三伏天分初伏日、中伏日和末伏日,那么,大家知道初伏日在夏至第三庚吗?入伏日是在夏至第三庚吗?以下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初伏日在夏至第三庚吗

初伏日是在夏至第三庚,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出现时,为初伏第一天,第4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确切地说,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数10天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止,这10天就是初伏,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往后数10天到第五个庚日前一天为止,这10天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之间的这10天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从夏至开始,小暑和大暑之间的日子,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初伏是什么时候

2022年三伏天从7月份开始,也就是7月16号入伏,一直持续到8月25号,这段时间天气温度高,农民夏种需要注意防暑,因为这次中伏持续的时间长,天气也很炎热。被称之为三大火炉的城市会更热,以往室外最高温度能达到40多度,在外面随便走走就会汗流浃背。而今年三伏天最高温度可能和以往不一样,因为今年6月份天气不是很热,许多地区还比较凉爽。

2022年三伏天具体时间为:7月16号入伏(阴历六月十八号),也就是“初伏”;初伏不是很热,初伏持续时间为10天,中伏持续时间为20天,末伏持续时间为10天,在这40天中,中伏20天是比较炎热的,而且还很潮湿,就好像在一个大蒸笼里面,一出去就会流汗。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伏天温度会达到三四十度。农民外出一定要注意防暑,尽量不要在下午一点出去干农活,应该在下午3点后出去干农活。

初伏饮食注意事项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因为夏季气温较高,大多数人们喜欢冷饮,喝水也多,就会导致湿气从体内进入,导致消化不良,引起食欲不振。

夏季归心,喜凉,适宜吃酸,例如:菠萝,西瓜,葡萄,樱桃等等。

中伏注意事项

禁止空调直接对着身体吹

从外面回来,身体出很多的汗液,毛孔张开,这是吹空调冷空气会直接进入身体很容易导致感冒等等。

空调房间里不要穿露肩,漏膝盖,露腰,露颈椎等等, 不然会造成身体各种不适。

末伏注意事项

接近末伏,也不应该大意,天气仍然闷热,大家出汗都多,喜大口喝水,水分会迅速进入血液,造成血液稀释,血量也会增加,心脏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现胸口闷等症状。

三伏天虽然阳气旺盛,但也是个内耗的过程,大多数人会有食欲不振,就会吃水果当饭,时间久了,营养不良,对身体也是不好的。

防暑常识,大家要知道

1、三伏天不建议户外爬山,你建议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晨走。

2、禁止过量饮酒,三伏天气温较高加上饮酒只会热生湿,火上浇油。

3、午睡时间过长,醒后身体不舒服反而会更加疲倦,建议午睡10分钟30分钟。


2022入伏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导语:一年中最热在三伏天,而三伏天的第一天,我们称之为入伏。一般情况下,入伏后天气会越来越热,直至中伏的时候,炎热到巅峰,即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那么,具体2022入伏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呢?初伏、中伏、末伏分别是什么时候?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今年入伏时间表。

2022入伏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三伏天

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入伏,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

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

三伏天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3、饮食

夏天的食的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 至90% ,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适当补充含有钾、镁等元素的饮料。

4、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三伏天中暑怎么办?

中暑

1、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2、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3、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

4、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


2022小暑后几天是初伏

导语:很多人以为小暑就是入伏了,但实际上不是,小暑和入伏并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到来。小暑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而入伏则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来。一般每年进入小暑节气之后,三伏天也不远了,那么,具体2022小暑后几天是初伏呢?到底今年小暑后什么时候入伏?一起来了解。

2022小暑后几天是初伏

小暑节气

2022年小暑是在7月7日,农历六月初九,星期四。2022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八,星期六,所以是小暑8天后入伏。小暑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民谚 “夏至三庚数头伏”,而“庚日”的日期在公历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

2022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小暑气候特点:

小暑节气

1、高温天气

小暑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为33℃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7月中旬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2、出梅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3、入伏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

小暑节气

4、多雨季节

小暑开始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5、雷雨天气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2022初伏中伏末伏是几月几号

导语:三伏天分为三个阶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每年天数都是10天,只有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每年三伏天是从“夏至三庚日”开始的,而夏至每年时间有所不同,所以入伏时间也不同。那么,具体2022年初伏中伏末伏是几月几号呢?到底三伏天具体是哪天到哪天?一起来了解。

2022年初伏中伏末伏是几月几号

三伏天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如何养生?

喝姜枣茶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此时人体腠理都是开放的,很容易引起阳虚,此时喝一杯姜枣茶是可以养护身体,同时将身体内部多余的寒气排出,养生又保健。

做汗蒸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里面难免会沉淀一些毒素,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身体疾病,三伏天的时候身体毛孔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去汗蒸可以加速身体的代谢速度,将毛孔深处的脏东西都排出来。

做艾灸

艾叶是温热型药材,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艾灸可以将身体里面淤积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同时清除人在夏季身体苦夏不耐的暑热,故此有消暑祛湿的养生作用。

艾灸

贴三伏贴

三伏贴采用传统中药精制而成,三伏天的时候贴一个三伏贴可以帮助身体积蓄阳气,避免冬天寒冷的时候身体阳气不足而被寒气所伤,因此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食补养生

红豆炖鹌鹑,功能是补益气血,利水健乳。

绿豆汤,功效是清热解毒、去烦消暑。

泡脚

冬天的时候,人体血液循环变慢,脚部位于身体的最末端,血液流通到脚部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脚部的微循环常常不是很充分,三伏天泡脚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且带走身体内的废物,起到治疗和预防冬病的作用。

拔罐

很多人常常有腰酸背痛的烦恼,这常常是由于身体的经脉堵塞不通导致的,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拔罐,可以让身体经脉变得顺畅起来,对于身体疲劳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伏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

1、孕妇禁用。

2、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3、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发热等患者不宜用。

4、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有皮肤过敏者慎用。

5、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6、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7、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8、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9、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10、其他谨遵医嘱。


2022初伏的第一天是哪一天

导语:初伏,即三伏天三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10天。初伏的第一天就是三伏天第一天,也就是说,这天到来便意味着三伏天拉开了帷幕,迎来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那么,你知道今年什么时候进入三伏天吗?到底2022初伏的第一天是哪一天呢?一起来了解。

2022初伏的第一天是哪一天

三伏天

2022年7月16日是初伏第一天。三伏天具体时间表: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天“灸疗”,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女子宫寒、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三伏天艾灸好处:

艾灸

1、行气活血

对于上班族来说,经常久坐,身体血滞气凝,常常身体酸痛,而艾叶有活血行气的作用,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身体毛孔都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做个艾灸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温通经脉。

2、促进消化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因为苦夏难捱,所以,很多人在三伏天都有食欲不振的情况出现,艾灸可以刺激身体穴位,通过穴位刺激能够加强身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3、温阳补肾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身体阳气大盛,艾灸可以增强体质,帮助体质不佳的人群养护身体,特别是阳气、肾气不足的人群来说,效果更是直接。

艾灸

4、延年益寿

三伏天艾灸是中国传统项目之一,可以帮助身体化瘀,使淤堵的经脉重新畅通起来,还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对于身体免疫能力开始减退的老人来说,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三伏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

儿童、孕妇不宜艾灸

儿童身体娇嫩,做艾灸可能会冲撞身体,所以,不建议儿童三伏天做艾灸;孕妇身体特殊,做艾灸很有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不建议做艾灸。

热性疾病不宜做艾灸

热性疾病一般是体内内热引起的,艾叶本身就是性热植物,有性热疾病的人三伏天的时候做艾灸无疑是火上浇油,因此,不建议热性疾病患者做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