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夏至

2020/7/8 16:02:41
万年历日历:夏至知识
夏至知识
夏至的谚语

夏至时节,气温升高,降水更加丰富,尤其南方一些地区,更是因为持续的降水引发洪涝灾害,所以农事方面一定要做好应对措施。关于夏至的农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谚语来参考展开。那么,夏至的谚语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有关夏至日的谚语农谚大全。

夏至的谚语 有关夏至日的谚语农谚大全

1、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含义:夏至时麦子基本收割完毕,人们都会在夏至这天用自家新打的小麦磨面,做手擀面吃,以示庆贺丰收,同时迎接夏天的到来。从夏至开始,太阳的光线也慢慢从北回归线南移,故而白天慢慢缩短,夜晚变长,农村也就有了“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2、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含义:过了夏至以后,夫妻二人就能够各自歇着了,也就是说度过这个阶段以后,人们得以抽出时间休息或忙别的事情。

3、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含义:芒种未入梅,天气会持续晴好,迟至夏至节气入梅,阴雨绵绵。

4、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含义:芒种时候如果天气特别的热,那么等到夏至的时候雨水就会比较多了。

5、芒种夏至,水浸禾田。含义:这句话说的是南方,一般到了芒种或者夏至的时候雨水就会变多了,所以适合种稻子;而北方一般过了夏至雨水才会多起来,所以一般前边都是靠浇地才行,过去旱地多,现在浇地都方便多了。

其他夏至谚语:

1、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

2、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3、夏至无雨三伏热

4、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5、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

6、夏至闷热汛来早

7、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8、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9、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10、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夏至是最热的时候吗

众所周知,夏至和冬至一样,是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各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有些朋友对夏至的相关内容感兴趣,所以想来了解一下,夏至是最热的时候吗?夏至节气是最热时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夏至是最热的时候吗

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预示着温度开始上升,地球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量在接近夏至时缓慢增加。当接近夏天时,白天吸收的热量比夜晚所辐射出去热量的要多,所以平均气温就会缓慢上升。吸收的热量在夏至这一天会达到最大,之后便开始下降,但是热量的吸收速率还是比散发的速率大。

夏天最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7、8月份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大约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夏至吃面的来历

1、尝新之意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菜熬面、肉丝面、油渣面、三鲜面、片儿川、肉丝炒面、过桥面及夏季的麻油凉拌面等许多品种。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2、避恶之意

先民们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除了爱好,据说还有“避恶”之意,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有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之说,即用多出汗方法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有些人夏天时爱吃凉面祛暑,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最爱吃槐叶冷淘面,还曾在《槐叶冷淘》一诗中吟咏:“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然欲无。”

3、祭神之意

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南方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过节祭神的习俗。

4、养生之意

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此外,夏季受凉后往往会出现鼻塞恶寒、头痛身重等症状,煮一碗热面,加些葱白及胡椒,趁热品尝,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夏至食俗地域差异

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在某些地区,夏至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的习俗。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北京: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绍兴:

旧时,在浙江绍兴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而绍兴地区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

无锡: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漠河:

漠河市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由于纬度高,使漠河地区在夏季产生极昼现象,时常有北极光出现,因此人们称漠河市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 天中,即6 月15日—25日,此时漠河多出现晴空天气。


夏至吃什么水果

夏天要多吃水果,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能解暑降温。不过,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夏季时节吃,需要选择应季水果食用为最佳。那么,一般夏至吃什么水果呢?以下为您推荐夏至养生必吃的应季水果。

夏至吃什么水果 夏至养生必吃的应季水果

1、西瓜

西瓜确实是个好东西,特别在夏季,有特殊的作用,可清热解暑、补钾等,口感也甘甜可口。西瓜不仅水分多,营养也很丰富,含有蛋白质、糖、钙、磷、铁、钾、果糖、维生素A、维生素C,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西瓜还是天然的美容圣果。西瓜汁含瓜氨酸等多种具有皮肤生理活性的氨基酸,容易被皮肤吸收,滋润面部皮肤、防晒、增白。

为了解暑,不少人常常把西瓜从冰箱里取出后直接开吃,实际上,冰西瓜最好放置半小时再吃。西瓜属于生冷食品,冷藏会增加它的凉性。如果贪凉多吃,胃肠突然受到刺激,容易出现收缩痉挛,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及胃肠抵抗力下降,引起腹胀、腹泻等。

2、李子

夏季正值吃李子的好季节。李子的药用历史已久,古人认为李子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中医认为李子有生津、养肝、清热、利尿的功效,孙思邈说“肝病宜食之。”李子里面含有丰富的糖分,具有缓泻的作用,可用来治疗便秘。而其中所含的矿物质吃了有净血与造血的作用,可以强化肝脏和肾脏功能,可以治疗高血压与生理不顺。

李子对于发热、口渴、虚痨骨蒸、肝病腹水者,教师、演员音哑或失音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尤益食用。李子含高量的果酸,多食伤脾胃,过量食用易引起胃痛,溃疡病及急、慢性胃肠炎患者忌服。多食易生痰湿、伤脾胃,又损齿。故脾虚痰湿及小儿不宜多吃。

3、香瓜

香瓜性味甘、寒,不但具有止渴、除烦热、通三焦、利小便,通大便的功效,还具有一定的防暑气的功效。在它的瓜蒂内含有一种叫“甜瓜蒂苦素”的物质,可用于治疗黄疸、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和肝硬化。瓜瓤还可治疗口鼻疮。香瓜子具有清热、解毒和利尿作用,可治疗肺痛。但脾胃虚寒、腹泻、吐血和咳血的患者忌食。

挑甜瓜时可以选用“一看,二摸、三闻”的方法。一看皮肉,从生态学特征上看,皮厚的甜瓜含糖量高,吃起来口感更脆,也更甜。因为瓜皮厚,所含的营养物质也比较丰富。二摸瓜蒂,要注意比较一下果柄,如果果柄过粗,可能沾了较多生长素,口味自然差。用手揪瓜蒂,根茎自然掉下,留下一个小坑,说明瓜是自然成熟。三闻香味,香气浓郁的瓜较好。

4、桃子

夏至水果中,桃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另外还含有部分糖分、果胶和少量蛋白质。桃的含铁量相对较高,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有助于防治贫血。此外,因桃富含果胶,经常食用可预防便秘。因此,吃桃不仅可以通便,还可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促进食欲,堪称保健水果、养生之桃。

5、荔

荔枝的营养价值很高,对于身体的营养补给特别有利。你看它半透明凝脂状,就会联想到光滑的皮肤,而事实上,荔枝真的对皮肤有好处。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发生,令皮肤更加光滑。荔枝多汁,味甘甜,它丰富的糖分能补充能量,增加营养。

6、杨梅

夏至杨梅当令,是不少人喜欢的水果。杨梅吃起来酸甜可口,是不错的消食水果,而且杨梅中含有的多种营养元素还能起到消炎抑菌、防癌抗癌、美容减肥等功效。杨梅鲜果能和中消食,生津止渴,是夏季祛暑之良品,可以预防中暑,去痧,解除烦渴。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鲜果味酸,食之可增加胃中酸度,消化食物,促进食欲。

7、火龙果

火龙果是在5月、6月时的时令水果,它的果实非常硕大,肉多汁多。由于火龙果在栽培的过程中接触的病虫较少,几乎可以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农药就可以自然生长,从理论上说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炎炎夏日里的馈赠。不过,事实上更可贵的是火龙果的内在,它能够排毒解毒抗衰老、养颜补血降血脂,应季而生,能够帮助我们防备和解决湿热带来的不少问题。

火龙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老少皆宜,在食用的时候机会没什么特殊的禁忌,只是对于一些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群不能过量食用。成熟的火龙果颜色越红越难保存,因此购买后最好是能立即食用,这样才能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8、哈密瓜

哈密瓜,性寒味甘,含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果胶、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磷、钠、钾等。食用哈密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可以用来作为贫血的食疗之品。如果常感到身心疲倦、心神焦躁不安或是口臭,食用哈密瓜都能有所改善。

夏季吃哈密瓜,能够有效防止人被晒出斑来。哈密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而这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增强细胞抗防晒的能力,减少皮肤黑色素的形成。另外,每天吃半个哈密瓜可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能确保机体保持正常新陈代谢的需要。


夏至是不是进伏

人们经常把夏至节气与三伏天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夏至这天就是入伏了,那么,实际上夏至是不是进伏呢?到底夏至和入伏是一天吗?夏至确实与入伏有一定关系,但夏至与入伏并不是同一天。具体什么时候?我们一起来了解。

夏至是不是进伏 夏至和入伏是一天吗

夏至不是进伏。入伏时间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庚日怎么计算?

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说:冬至的当天就算入九,而夏至再过三庚才入伏。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日,从第三个“庚”字日起便是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共10天为初伏。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为一个循环,故称60花甲子。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每年都不一样(每年的天数都不是10的倍数,所以,庚日并不是固定的日期),故“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为20~29天之间(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第二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夏至日将至

导语: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后(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西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夏至节”古时又称“夏节”,它不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日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

6月21日6时34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天文专家表示,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直到北极圈以内,白昼成为24小时。

由于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有一个夹角,根据地球公转位置的不同,太阳直射地球上位置就不同,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夏至在北回归线,冬至在南回归线,在北半球,春分秋分昼夜等长,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夏至日这天,整个地球上除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交夏至节气以后,太阳的直射点一天一天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也一天比一天缩短。“当天,我国白昼最长的是漠河,昼长16小时56分;最短的是曾母暗沙,昼长12小时16分。从南到北白昼时间长度相差4小时40分钟。”赵之珩说。

赵之珩说,夏至前后,国际空间站(ISS)将频繁“漫步”天空,如果天气晴好,我国北方地区公众可用肉眼欣赏到这难得的天上“马拉松”,幸运的话,整晚可看到5-6次以上的ISS过境。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中央气象台预计,从20日开始,我国南方将迎来今年以来最大范围、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


夏至热还是大暑热

夏至和大暑都是夏季里的节气,这两个时节都是比较热的天气。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夏至和大暑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夏至热还是大暑热?夏至节气热还是大暑节气热?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夏至热还是大暑热

大暑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大暑有谚语云:“大暑热难当,知了叫不停。抓紧搞双抢,防暑最重要。”夏至是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北回归线23.5°N,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期,虽然是太阳辐射最大期,但是却不是气温最高时期。

因为从太阳辐射到大气增温中间要经过两个环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环节一: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

环节二: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两个环节达到最大值都需要时间,所以大气最高温的出现要向后推迟。

在两个环节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大气增温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天气状况,雨量少,天气晴朗,大气温度高。比如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雨,所以气温高。比如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

从夏至开始,地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等到大暑的时候,气温刚好升到最高。

大暑的气象变化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也是降水量最多的节气,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大暑节气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这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要想温度降下来,首先要等到立秋时节,立秋是大暑后的一个节气,距离大暑有十五天,立秋的节气就代表了天气开始了由热转凉的季节,秋季到来的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刮起偏北风,北风会给人们带来凉意,所以一直就有“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的说法。

再有就是要向真的凉爽下来,还要等三伏天过去才可以,2020年7月16日开始进入伏天,现在正处于初伏的最后几天,到了8月24日才能真正地出伏,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天气都会比较炎热,最少要等到一个月后,天气才会真正地凉爽起来。

虽然立秋之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凉,但是由于有秋老虎的存在,立秋之后,也是早晚会稍微有些凉意,但是到了中午阳光依旧很足,温度会很高,就出现了白天很热,晚上很凉爽早晚温差极大的现象,只不过是总体的温度趋势开始逐渐凉爽。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天气转凉的时间也不同,就拿东北黑龙江来说,只要到了立秋,天气温度就开始逐渐下降,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即使立秋了也不会感觉有太大的温度变化,天气依然会炎热,至少要延续到处暑或白露节气的时候,天气才会有明显的温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