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小寒一般是在“二九”到“三九”的时段,小寒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过后大寒气温稍升高。中国南方地区最冷是在四九天,四九比三九更冷,四九时处大寒节气内,南方地区大寒比小寒更冷。
冬天最冷的时候是大寒吗
是。虽然在冬至节气是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候,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却是在冬至节气以后的小寒、大寒节气,尤其是大寒节气;这是因为冬至节气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会逐渐的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在大寒节气时段温度降到最低。
过了大寒天气还冷吗
过了大寒天气之后依旧还是会冷的。由于大寒节气一过就是立春了,因此很多人认为大寒节气一过天气就暖和了,但其实大寒节气过后并不会马上变暖,大寒节气期间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这段时间经常会出现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也就是说大寒节气的时候天气还会冷一段时间,大约1个月左右,并不会突然变暖。
导语: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例如极端高温、干旱等。而面对这样异常的天气,人们就会担忧起冬天的天气来,怕今冬可能会遇上极端寒潮,寒冷至极。那么,这个冬天会出现极端寒潮吗?到底2022~2023年冬天会不会很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这个冬天会出现极端寒潮吗?
冬天
目前还不能确定。据专家分析:在拉尼娜事件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下,今年冬季,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容易持续偏强,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当前,基于前期北极海温偏暖的现状和未来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预判今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且极端寒潮爆发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10月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这也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下半年最早发布的寒潮预警。10月2日14时至10月6日20时,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8~12℃,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陕西大部、黄淮、江等地降温12~16℃,局地降温幅度达18℃以上。
在经历了史上最晚高温预警和史上最早寒潮预警后,不少网友担心,秋季已经很冷,今年冬天会不会更冷,会不会经历极端寒潮?
此前9月,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计,始于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持续至今年年底,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事实上,早在今年4-5月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就利用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模拟器,预测出2022-2023年将发生连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并向相关部门提供了准确的预测预警。2022年春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较常年偏冷的状态,并且从秋季开始偏冷进一步加剧。最新的预测结果显示,目前的拉尼娜状态将会在2022年秋冬季持续和发展,在冬季达到峰值。
新一轮拉尼娜的影响力是否会比过去两轮的影响力更大?
冬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飞表示,目前还无法判断。一方面,历史上发生连续三年拉尼娜事件的样例较少,无法给出统计上的定论;另一方面,此次拉尼娜事件强度将处于中等强度的范畴,后续如何发展和影响我国气候,仍需不断地滚动预测,才可以增强其可信度。
9月底,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不过,肖潺也指出,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外强迫因子之一,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气象局将加强研判,10月后期提供更加细致的预测意见等。
郑飞认为,在拉尼娜事件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下,今年冬季,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容易持续偏强,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当前,基于前期北极海温偏暖的现状和未来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预判今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且极端寒潮爆发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特聘教授罗京佳在接受采访时也称,针对东亚地区来讲,在拉尼娜事件影响下的冬天,会偏冷一些。不过,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增加,偏冷的程度跟以前拉尼娜事件相比,可能都不那么明显,可能不会造成非常严寒的冬天,但是它的降温可能会通过像寒潮现象的发生来体现。“所以,今年冬天寒潮可能发生的次数、强度等,都要特别关注。”
专家:极端冷事件有增强趋势
寒冬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北半球各地出现了罕见的高温热浪天气。我国大部分地区也被高温笼罩,多地持续出现40℃以上高温。全球变暖,为何还会有强寒潮?
多个专家表示,强寒潮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正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更加不稳定,夏季暴雨、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冬季的极端低温、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例如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我国接连遭受极端寒潮的影响,出现大面积降温,多地出现了极端低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亮表示从频率的统计上看,近20年来,我国冬季寒潮天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时空差异很大。空间上,寒潮天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南方,但北方尤其东北地区寒潮日数并未减少。时间上,冬季前半段强寒潮的频次较多,寒潮减少主要集中在冬季后半段(2月)。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东部冬季最冷期,即每年最强寒潮事件的平均最低气温比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更低,也就是说,强寒潮事件有增强趋势。
赵亮进一步分析,我国冷事件的变化特征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极地系统的重要改变有密切关系。其中,冬季北极变暖与中纬度大陆变冷——也就是暖北极-冷大陆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型态。这一现象与中纬度包括我国的极端冷事件爆发有重要联系,尤其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强降温事件。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的持续,冬季北半球发生极寒(寒潮)事件貌似已是‘家常便饭’。但是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发生,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所姚遥副研究员则表示,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暖,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层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以北半球来说,冬季极涡会更容易变得不稳定,在有利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引导下,冷空气会更加容易和频繁地突破西风急流屏障,从而输送至中低纬度地区,引起极寒(寒潮)天气。
对于极端冷事件的预警工作,郑飞强调,应加强中短期天气预报和两周以上的气候趋势预测,提高对冰冻雨雪灾害的防范和预警。同时,农业和畜牧业、能源和交通行业需要密切关注冰冻雨雪灾害的预警,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导语:再过不久,我们就迎来冬天第一个节气,即立冬节气。该节气到来之后,天文上意味着冬天已经开始了,不过,从气候上来讲,立冬的时候,可能很多地方还没有达到入冬的标准。那么,一般立冬后的温度是多少呢?到底立冬后多久开始很冷?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立冬后多久开始很冷
立冬
一般立冬之后,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冷了,真正的冷通常是从数九天开始,“数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
立冬后的温度是多少?
根据地区不同,温度差异较大。
1、北方温度约为零度以下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如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大部分北方地区也都进入了零度以下的冬季气温。
2、南方温度约为15度左右
而南方有的地区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十分暖和,平均温度在15度左右,最高的海南气温可高达28度以上,终年无冬。
立冬节气的天气特点:
立冬
1、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
绵雨已结束,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
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2、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这一年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立冬气候
3、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
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夏天真的是热得离奇,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旱灾,有些地区出现了电力供不应求的情况。最近小编有一些朋友在预测,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今年冬季会很冷吗?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今年冬天会不会很冷
今年冬天可能会很冷,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计,始于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持续至2022年年底,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所以2022到2023的冬天可能会特别的冷。
今年冬天会冷的原因
今年冬天冷原因一:拉尼娜事件
在今年4-5月份的时候,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就利用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模拟器,预测出2022-2023年将发生连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并向相关部门提供了准确的预测预警。最新的预测结果显示,目前的拉尼娜状态将会在2022年秋冬季持续和发展,在冬季达到峰值。
今年冬天冷原因二:全球变暖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在拉尼娜事件与暖北冰洋协同影响下,今年冬季,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容易持续偏强,易出现阶段性低温和极寒事件。
今年冬天冷原因三:专家最新预拌
预判今冬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气温略偏低,可能会受阶段性冷空气的影响出现阶段性低温,且极端寒潮爆发的可能性大;南方部分地区则存在出现低温、冰冻、雨雪等灾害的可能性,需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
通过俗语看今年冬天冷不冷
第一句俗语:“初一寒露后,衣裳不晓顾”。这句俗语中提到了“寒露”,千万不要和刚刚过去的“白露”混淆了,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到了“寒露”这个节气,则说明进入了深秋时节了,会有明显的寒意袭来。前半句“初一寒露后”,这里“初一”指的是农历的九月初一,意思是说寒露出现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后,则会有后半句的结局:“衣裳不晓顾”。
老祖宗表达的意思很明显了,如果农历的九月初一是在二十四节气的“寒露”之后,则说明这一年的冬季不会太冷,所以大家也就不用特意去准备过冬的厚衣裳了。
反之亦然,如果农历的九月初一在节气“寒露”之前,那就说明接下来会迎来寒气逼人的冬天。要度过这样的冬季,得提前准备好御寒的衣物了。
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历法来看,今年的“寒露”是在农历的九月十三号,所以是在农历九月一号之后的,用这句俗语反推回去,也证明了“大热之后会有大寒”的说法。也就充分说明今年的冬天会很冷,按照老祖宗的生活经验来讲,大家要提前准备厚衣服了。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句俗语:“寒露怕晴天,天晴冬不冷”。不得不说,这句话也很通俗易懂,只要认识字的人都明白表达的意思。“寒露”节气这一天如果是晴天的话,则会迎来一个暖冬。
从这些俗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寒露”这个节气其实是很重要的,整个秋季里的节气,从白露、秋分、寒露到霜降,寒露可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人在秋季里,重点观察水的形态变化,从而判断气候的变化情况。因为在古人生活的年代里,没有以科学作为根据的天气预报,更没有温度计可以直接测出实际的温度。要知道外面的气候变化情况,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来判断的。
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古人为何会怕“寒露”这一天是晴天呢?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粮食的储备量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
在农耕文明时代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想要获得丰收,不仅要看天吃饭,还要懂得合理地计划农事生产,在好的年景里,可以扩大耕作面积。在灾荒之年,要提前做好准备。
正所谓“寒露少雨水,春季发大水”,寒露是晴天的话,雨水则会少,冬季的雨水少,天气不会太冷,这与“瑞雪兆丰年”是相悖的。暖冬不利于庄稼生长,因为虫卵会大量生存下来,到了年后农作物本该快速生长的时候,遇到虫灾,这是一次灾难。
暖冬之后极易出现倒春寒,农作物幼苗被冻死的话,也就无从谈起收成好与坏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收成了。所以,出现寒冬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坏事,对于古人而言,这是来年会有好收成的预兆。
立冬过后,天气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其特点是变得越来越寒冷了。最近小编有一些朋友想来好好了解一下,立冬后多久开始很冷?立冬过后多长时间开始很冷?以下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内容,如果大家觉得不错,就是小编的荣幸了。
立冬后多久开始很冷
立冬后从数九天也就是冬至开始很冷,数九一般从冬至开始,虽然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但并不是北半球最冷的时候,此时地面仍积累一定的热量,越到后面释放的热量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少,地表气温就会越低。最低气温一般会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天”前后。民间更是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数九歌。
自古民间就有数九的方式来计算寒冷天数,数九过完之后,寒冷的天气也就结束了。但由于我国地广辽阔,部分地区出九后气候并不是很稳定寒气还没有完全消退,因此很多地方还有“九九加一九,棉衣不离身”的说法,也就是在九九出九之后再一个九天,还是要穿好棉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天要“捂”,春捂秋冻。
三九天达到最冷除了日照热量不足的原因,还因为这个时候西伯利亚的冷达到巅峰值,也就是说,这个此时下来的冷空气一定是非常寒冷的,这一轮下来,肯定是冻成狗。而且,这个时候的冷空气活跃度非常之高。这个时候不冷哪个时候冷?
也有人们反映:“‘四九’好像比三九还冷啊?”,那么到底“三九”和“四九”哪一个时间段更冷呢?从很多谚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词经常是一起出现的,例如“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三九四九冰上走”等。这么说来,“四九”的冷应该和“三九”是同一个等级的,同样可以冻死狗,同样可以在冰上走。但是,有些地区会觉得“四九”暖和一些,有些地区又觉的“四九”更冷一些。这是因为我国各地气候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四九”气温会相对于“三九”要高出几度,有些地区冷空气在“四九”更加频繁猛烈。这也导致各地对这两段时间的冷有不同见解。不过整体上,三九会更冷一些。
立冬暖和预示着什么
通常情况下,立冬天气是晴天,比较暖和,那么整个冬天晴天会比较多,天气会比较暖和,如果立冬天气下雨,比较冷,那么整个冬季雨水会比较多,天气会比较冷的。不过,这些都是一些俗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气候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俗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不一定是靠谱的,具体要看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
古人总结的一些气象谚语预示了立冬天气对整个冬季和来年的影响:
立冬阴,一冬温;立冬晴,一冬风。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乡村俗话说:“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随着冬季的到来,当时立冬的日照与未来天气非常相关。
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养殖业将受到很大影响。“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这是大多数地方的俗语。
如果在冬季初下雨,整个冬季会下更多的雨,如果在冬季初是晴天然后,整个冬天将是晴天;北部的雨水会更好,而南部的雨水会越来越温和。
越冷淡金牛越在乎你。1、距离感:金牛喜欢人与人之间有舒适的距离感,如果太近容易让彼此压抑,有时候冷淡一点,金牛座才会越在乎你。2、好奇心:如果你想让金牛座的人注意到你,最好的方法就是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因为这会引起金牛座的好奇心。3、固执心:金牛男比较固执,一旦做了决定认定你了,就再次发挥他固执的本能,对你超常的好,所以就会不在乎你的态度,一往直前。
越冷淡金牛越在乎你:距离感
金牛座喜欢距离感。金牛喜欢人与人之间有舒适的距离感,如果太近容易让彼此压抑,有时候冷淡一点,金牛心中对你的情意反而更深厚。如果太近容易让彼此压抑,有时候冷淡一点,金牛才能有喘息的空间。当你和金牛座谈恋爱的时候,千万不要黏着他,一定要和他保持距离,因为他是和人相处的时候习惯保持有舒适感的距离,一旦你的距离和他过于的近了,他会表现出不自在,甚至对你会产生厌烦,反而你对他产生距离,对他越冷淡,金牛座才会越在乎你。
越冷淡金牛越在乎你:好奇心
一般来说,金牛座的人是性格内敛、安静的,不喜欢争强好胜。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性。所以,如果你想让金牛座的人注意到你,最好的方法就是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因为这会引起金牛座的好奇心。他们会问自己:“这个人怎么可能对我不在乎呢?难道我并不值得关注吗?”怀疑会使金牛座更加关注对方。尤其是如果对方表现得很有趣、而且对自己感兴趣。这并不是说你要故意去冷淡金牛座。相反,你只需要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就可以了。因为金牛座喜欢看到人性中冷酷无情的一面,所以如果能够展现出这一面就会使金牛座对你留下深刻印象。
越冷淡金牛越在乎你:固执心
金牛男比较固执,一般很难改变他的想法。喜欢观察很长一段时间后再做决定,一旦做了决定认定你了,就再次发挥他固执的本能,对你超常的好,很难改变他不喜欢你的固执想法了,也就是说他会负责到底,让女生觉得很幸福。金牛座的人忠诚、真心、善解人意、实际负责,凡事讲求规则及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