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世界天气异常的发生次数是越来越多了,原因主要是厄尔尼诺现象和气候变暖。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意思?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时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跨过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通常这位“不速之客”在每年的3月以后,随着南美洲西海岸水温逐渐变冷而随之消失。
厄尔尼诺的含义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语“EINino”的音译。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而在最近国外异常天气同样频发,美洲南亚东南亚南欧新西兰等地出现较强降水 南亚中东非洲北部南欧北美等地出现高温:南美洲北部沿海、中美洲、美国东部及佛罗里达沿海、加拿大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南欧东部、新西兰等地出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中东、非洲北部、西班牙南部、法国南部、美国西南部、墨西哥等地出现高温天气,局地超过40℃。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首先,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
在太平洋区域,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多雨区随着海洋温度的改变而向东移动,直接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发生干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等灾害。厄尔尼诺不仅改变了整个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状况,而且还影响到热带的其它地区,甚至会导致热带以外地区的气候异常。研究表明,厄尔尼诺还与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有联系;也对大西洋飓风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年大西洋飓风日数明显减少;对西太平洋台风的活动也有一定影响。
其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有影响。
多数的厄尔尼诺天气会影响食糖、水稻、玉米、天然橡胶等农产品产量,从而推动价格上涨。
还有,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岸涌升流减弱,无法把海洋下层营养丰富的冷海水带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很多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东风减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东部上升,表层海水沿赤道向东涌。这股较暖的海水在数月之后到达太平洋东侧时,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动,导致鱼类大量迁移或死亡。
最后,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
在厄尔尼诺严重的年份,有些地区会出现严重干旱或是洪涝灾害,甚至是飓风等等。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的生命和财产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众所周知,当冷暖空气剧烈交汇的时候,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概率会显著增大。强对流天气中的飑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那么,大家知道飑线会带来哪些天气现象?飑线会造成什么天气现象?以下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飑线会带来哪些天气现象
会带来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飑线是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是一条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不连续强对流天气线。其宽度由不及一千米至几千米,最宽至几十千米,长度一般由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维持时间由几小时至十几小时。飑线出现非常突然。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气压涌升、气温急降,同时,狂风、暴雨、雷电、冰雹交加,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在北半球温带地区,飑线前多偏南风,飑线后转偏西或偏北风,飑线后的风速一般为每秒十几米,强时可超过40米/秒。飑线前天气较好,降水区多在飑线后。飑线两侧温差可达10℃以上。
如果追求严格的定义,飑线的长度需要大于50公里,长宽比不小于5。但在较为宽泛的定义下,呈现出线状分布的强对流天气均可称为飑线。
飑线的形成
飑线的形成机理很复杂,形式也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它最初都是由一个个雷暴单体发展而来。
雷暴单体是一种十分短命的小尺度天气系统,生命往往只能维持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夏天常见的来也匆匆去也匆
匆的雷阵雨,很多就是雷暴单体的杰作。但有些时候,雷暴单体诞生在优越的环境下,例如高低空风力差异显著、地面暖湿空气供给源源不断等。它们就能活得长一些,长到足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并团结在一起,连接成带状,飑线就此形成。总体来说,雷暴活得越久,长得就越大,也越容易连成一条线。
在气象学上,这个过程叫做雷暴单体的组织化。有的飑线在起始时只有少数单体不连续地排列成线,然后每个单体各自发展,最终这些新老单体连接起来形成飑线;有的飑线开始是一些分散的单体,沿着单体之间冷的初流边界有新对流发展,最后形成飑线。
从飑线的这种组织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另一大特点:即强度的不均匀性。打个比方说,一盆水泼到地上,谁也无法保证形成一个完美的图形,总是有干有湿。飑线也是一样,本就由多个雷暴单体组织而成的它,虽然连成了一条线,但在内部很不均匀。有些地方达到11级风的时候,另一些地方可能只有六七级,降雨和冰雹的强度也不尽相同。
强烈的飑线过程具有四个特点:
1、风力强。这次飑线过程于2009年6月3日21时左右在商丘境内发展到最强。商丘的宁陵、睢县、永城等地出现8至10级、阵风达11级大风。永城风速出现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达29米/秒。
2、移速快。强飑线系统移速达50至60公里/小时,在灾情最重的商丘市持续时间达2小时19分钟。
3、范围广。此次飑线过程影响山西东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受灾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
4、灾害重。灾害已造成22人死亡(商丘18人、开封2人、济源2人),仅商丘市受灾人口241.92万人,房屋倒塌4142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9.45亿元。
此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东北地区存在高空冷涡,高空冷涡西南部的冷空气与近地面太阳晴空辐射增温的共同作用,在河南省北部、东部激发出飑线。飑线影响地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雷电、大风预警信息。灾情发生后,中国气象局已派出工作组赴现场进一步调查灾害成因和影响。
在大学尤其是女生宿舍,这些95后或者00后的大学生会为自己的床设计一扇“床帘”,将原来就是一间小房间分成了几个更小的区域,这就所谓的床帘现象。有人认为这样是维持自己的私人空间,“床帘”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另外一些的意见认为如果一个寝室的几个人还要遮遮掩掩的,那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感情是有障碍的。
大学里究竟要不要挂床帘也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对此,许多同学也承认,床帘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流的困扰。也有同学表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并不能单一归结为“床帘”现象。在广东某所高校论坛里看到一则讨论床帘的帖子时发现,许多男生对身边的“床帘”现象表示不理解,觉得是“不坦诚的行为”。而女生表示,“挂床帘省事,没有床帘的日子很别扭”。同时,也有一些高校纷纷禁止学生私自挂床帘。
专家分析认为,现代高校大学生多为95甚至0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养成“小气量”、“要强”的性格,因而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难免会产生矛盾。一旦受到委屈或挫折,就会把自己藏在个人空间里。有专家指出,“床帘”行为只是短暂的逃避,多主动走出去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但也有心理学者认为,“床帘”可以让大家冷静和独立的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避免思维“同质化”。
南开心理指导中心老师指出,挂床帘的现象恰恰符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生活多彩而又渴望宁静的特点。“床帘像一道屏障减少了沟通的可能性,带来的最坏后果就是产生误解和彼此不信任。”
导语:超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超越现代自然科学常规和可知性范围的一种极端现象。或者说,超越了当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极限而被认为不可能产生或者没有办法解释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科学家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还是依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世界上7大超自然现象。
皮尔·里斯地图
1、皮尔·里斯地图
皮尔·里斯地图是一张全球闻名的上古世界地图,是由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军上将、制图专家皮尔·里斯绘制的。这张地图精确地显示了部分欧洲西海岸和非洲北部地形,巴西海岸从地图中也清晰可见。此外,地图上还描绘了包括亚述尔群岛和加纳利群岛在内的多个大西洋岛屿,在此之前许多人曾认为像亚述尔群岛这些岛屿都是神话虚构的。
在这张地图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图中描述的南部大陆是南极洲,使人们对南极洲大陆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争议。但依据图中所绘制的地形来说,南极洲标注得已相当清晰准确。20世纪,经专家鉴定这张地图中所绘制南极大陆与实际南极地形轮廓相符。这是16世纪一项颇具争议性的讨论主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南极一直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着,如果当时人们能够绘制出南极洲大陆地形就说明南极并不是完全由冰层覆盖。进而一些科学家对这张神秘而精确的世界地图产生了遐想和疑问:在远古时代是否存在一个高度文明社会?这种文明掌握着对世界海域的完全勘测探索。
2、不可能存在的化石
化石,这个概念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出现在岩石之中,形成于数千年之前。但是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化石无法通过地质学或历史学进行理解认识。比如: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石灰石中发现一个人体手指的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1-1.1亿年前。此外,在美国犹他州德耳塔地区页岩沉淀层中发现一处人体足迹化石,可能是穿旧的凉鞋留下来的,其历史可追溯至3-6亿年前。
3、能“报时”的澳大利亚怪石
岩石能报时?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确实有一块能“报时”的奇石。屹立在沙漠中的这块怪石高达348米,周长约8000米,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这块怪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时候,它为棕色;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为灰蓝色;傍晚,夕阳西沉的时候,它为红色。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当地居民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
4、《欧拉·琳达秘书》
《欧拉·琳达秘书》是富有争议的弗里西人(弗里西岛或荷兰弗里斯兰省的土著或居民)手稿,其中包括着历史、神话和宗教主题,其首次引起人们关注是于19世纪。该书包含的内容有:劫数难逃论、民族主义、女族长制和一些神话。其中一些内容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该书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预知着未来的变化。
5、杜立巴神秘石
1938年,由齐福泰领导的一支考古探险队在中国西藏巴颜哈拉山脉的一些洞穴里发现令人惊异的远古文化,在洞穴里埋葬着数百块石盘,经测量其直径为9英寸,每块在其中心蚀刻着一个圆周,并蚀刻出一个螺旋凹槽。看上去其有1-1.2万年的历史。这些螺旋凹槽旋转起来,就像小型象形文字在讲述着来自遥远世界的太空船紧急降落在该山脉上的离奇故事。驾驶这种类似UFO飞行器的智能生命被当地人称为“杜立巴”( Dropa),他们后代的尸体可能仍保存在洞穴中。
6、失落的约柜
约柜被认为是全球所有宝藏中最大之一,这项发现将提供一项无可争辩的事实——《旧约》中的叙述是接近真实的。它将激励每位现代考古学家和冒险家的探险兴趣和目标,失落的约柜是《圣经》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对于信徒们而言,约柜是一个宝贵的容器,里面盛放着上帝耶稣亲手书写的“十戒律”。依据《出埃及记》一书,约柜是由皂荚木(类似于刺槐)制成,其里外层都是由金子包裹起来。其顶部放置着怜悯之座,是由两个金子制成的小天使。由于几个事件神秘的约柜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神奇力量,这些事件包括:一位男子的离奇死亡,他试图将约柜用牛牵拉时摔倒当场死亡;在一次战役中巴勒斯坦古城耶利哥墙突然倒塌;在另一场战争中腓力斯人被俘虏时出现许多灾难现象。
人们对于约柜产生着各种假想,一些人推测约柜可能隐藏在某些地方,这些地方需要精确操作才能发现,这可能需要一个勇敢的人去开启其中的谜团。
7、南非远古凹槽金属球
在过去十年里,南非矿工挖掘出了一些神秘的金属球体,其来历尚不清楚,这些金属球体直径大致上有1英寸,金属球的圆周位置蚀刻着三条并列凹槽,现已发现两种类型的金属球:一种包含固体蓝色金属球带有白色斑点;另一种是中空,其中填满海绵状白色物质。对于金属球的制造和用途尚不清楚。
相关推荐:
9大令人惊叹的罕见自然现象
世界三大超自然现象事件 至今科学仍无法解释
极光是怎么产生的 形成极光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一个气候学名词,这就是厄尔尼诺。据说,许多气候现象都是与厄尔尼诺有关,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厄尔尼诺现象的定义是什么?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呢
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徙。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它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过几年便会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呈周期性出现的,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自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1976~1977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1991~1993年和1994~19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也越来越频繁。
厄尔尼诺现象所造成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它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有一次厄尔尼诺效应曾造成500余人丧生和80亿美元的物质损失。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气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厄尔尼诺起因: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
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减速时,“刹车效应”使赤道带大气和海水获得一个向东惯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积而发生海水增温、海面抬高的厄尔尼诺现象。
导语:大暑为最热的时节,很多人可能觉得做好防暑措施就好了,但实际上,还时节遭受的不仅仅是高温,还有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其中,持续的暴雨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要注意防范。具体大暑天气注意事项有哪些呢?大暑会出现哪些天气现象?一起来看看。
大暑天气注意事项 大暑会出现哪些天气现象
大暑天气
1、注意防暑、防雷雨。
通常大暑节气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同时也最高的天气,大部分地区都干旱少雨,而多地区气温达到35度以上。而在华南西部地区高温也很频繁,但是雨水相对而言比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见的季节。
2、注意防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
伏旱是什么意思?
大暑伏旱
伏旱,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北京地区正值雨季,一般年份,天然降水均能满足作物的正常需要。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