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发生

2020/7/8 16:02:46
万年历日历:发生知识
发生知识
为何会发生泥石流

众所周知,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及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等等。有些朋友想学习更多关于泥石流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为何会引发泥石流?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

1、能量(地形)条件

泥石流发生的能量条件主要通过区域地形条件得以体现,是泥石流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上游和山坡坡面松散固体物质所具有势能的体现,是物质能否启动的先决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区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指泥石流发生所必需的松散碎屑物质、水分的储量和来源情况。其中松散固体碎屑物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地层条件、新构造活动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等。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触发条件

水流激发是我国泥石流灾害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由绵雨、中到大雨、暴雨,冰雪雨水、融水,江河湖库溃决等水流持续作用,使基本条件中的某一条件超过稳定情况下的强度,激发泥石流。即水体数量、能量突然增加,强烈冲刷,推动堆积物运动;外力触发,如由强烈爆破、崩塌、滑坡、火山、Ⅶ度以上地震等基本条件以外的其他动力作用,促使泥石流体启动,或使水饱和土体发生液化流动;环境诱发,如由森林破坏,厂矿废渣、建筑弃土堆增高、坡度变陡,地下水涌流等间接因素造成。

泥石流的预测方法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1、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

2、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

3、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

4、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

5、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

6、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英仙座流星雨发生在几月份

导语:英仙座流星雨是著名星座流星雨之一,每年在固定的一段时间里都会比较活跃,而且稳定,喜欢浪漫的朋友不妨可以期待一下。那么,英仙座流星雨出现在每年的几月?你知道英仙座流星雨发生在几月份吗?一起来了解。

英仙座流星雨发生在几月份 英仙座流星雨出现在每年的几月

英仙座流星雨

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最佳观测时间)。

在极大时一小时可以出现30-60个流星,是一年中最大的活跃期。高潮的前后数日,每小时也出现10个以上。由于正值暑假,夜间气温也比较高,被称为最为容易观测的流星雨之一。

流星亮度一般在二等以上,和北斗七星相近,偶尔也会出现彩色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由于明亮流星很多,即使在光害严重的城市地区,有时也能看到不少流星。在理想的观测地区,整个晚上甚至可能看见近千颗流星。

英仙座流星雨速度快,属于高速流星群,流星速度高达59公里/s,其中45% 有尾迹。而且可能在流逝中途越发明亮,容易形成流星痕。

英仙座流星雨母体:

英仙座流星雨母体

母天体是周期为133年的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

这颗彗星在1992年回归时,再度被日本的天文学家木内鹤彦发现。

这颗彗星的轨道最终会与地球或月球撞击,但不会在最近的一千年内发生。在1992年的回归,这颗彗星通过近日点的时间(1992年12月11日)与预测的相差了17天。然后也注意到,下一次的回归(2126年8月14日)可能也会有15天的差异,而这颗彗星很可能会撞击到地球或月球。

由于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固体核心与造成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大小相似,因此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这促使业余天文学家兼作家的Gary W. Kronk要搜寻这鬼魅般彗星过去的经历。他发现这颗彗星很像中国在69年和188年观测到的,并且很快的得到布莱恩马斯登的证实。导入这些资讯重新计算它的轨道,显示这颗彗星的轨道比预期的更为稳定,对地球的威胁因而消失。


日全食2022出现具体时间

日全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离此点的最远点上。小编有些朋友好奇,日全食2022出现具体时间是何时?2022年日全食发生具体时间是什么?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日全食2022出现具体时间

1、2022年5月1日日偏食:这次日食在太平洋东南部、南美洲南部,南极洲极小部可以看到。

2、2022年10月25日日偏食:这次日食在非洲东北部、欧洲、亚洲西部可以看到。我国新疆、西藏、甘肃及青海极西部可见带食日落。

3、2022年11月8日 月全食+月掩天王星:这次月食欧洲、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北冰洋、北美洲、南美洲可以看到。中国可见。东北地区可见月食全过程,其他地区带食而出,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可以看到初亏之后的月食过程,即可以看到全食现象。

21世纪中国境内的日全食

2008年8月1日(也称“奥运日食”),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部分地区可见全食。除台湾和南海南部外其余地区都可见日偏食。隶属哈密地区伊吾县的苇子峡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日全食观测广场。

2009年7月22日,西藏东南、云南西北、四川中偏南、重庆大部、湖北中南、湖南北端、河南东南角、安徽南半部、江西最北端、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绝大部(除崇明岛西北端)可见全食,其余地区均可见日偏食。北硫磺岛东南的太平洋上,全食持续时间达到最长的6分39.5秒,是21世纪最长的一次,直到2132年6月13日才会打破。陆地上的最长持续时间在北硫磺岛,达6分35秒。但实际上该岛不易到达,多数人看到的持续时间均比该时间短。21世纪多数人能方便观测到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将会是2027年8月2日在埃及。

另据预测,2034年3月20日、2035年9月2日、2060年4月30日、2063年8月24日、2070年4月11日、2088年4月21日、2089年10月4日我国境内将会发生日全食。

日食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

日偏食,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被排列成一条直线时,月亮开始在太阳的前方经过,阻挡了来自地球的光,日偏食就发生了。但是当月亮的阴影太小以至于不能覆盖整个地球时,在地球上的人们将会掉落在月亮部分的阴影上,在那里,月亮仅仅能阻挡来自它们的太阳光线的一小部分,这就被称为日偏食。日偏食可能会遮盖住月亮这个圆盘的四分之一或者一半或者任何不全的地方,也有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

日全食

当地球表面的一点完全位于月球的阴影中时,日全食便发生了。在日食发生的过程中,月球圆盘完全挡在了太阳圆盘前面。接着,整个天空开始变暗,像是夜晚。太阳最外层的气体,即日晕出现也将会出现。这次日食将会持续超过五分钟,之后它会衰退成为日偏食,直到月球从太阳前面完全移开。

日环食

日环食在天文学上是和日全食很相似的现象,但略有不同。日环食发生时,月球比平时离地球更远,或者地球比平时离太阳更近,或者二者皆有。因此,发生日环食时,出现的太阳比平时要大,而月球比平时小。也正因此,当月球圆盘经过太阳前面时,不能完全遮挡住太阳,即便它是在太阳的正前方。太阳的光线绕了月球一圈形成了一个圆环,这就是日环食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与日全食大约一致。

混合日食

混合型日食,也被叫做全、环日食,在月球在离地球投影足够近时发生。混合型日食通常从日环食开始,逐渐变为日全食。


日本本州南岸近海发生6.3级地震

讯,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地震最新消息,今天(14日)下午16时08分日本本州南岸近海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350千米。此次地震级别是比较高的,又是海域地震,那么,会导致海啸吗?根据海啸发生条件来看,此次地震级别和震源深度并没有达到引发海啸的条件,所以发生海啸概率不高。

日本本州南岸近海发生6.3级地震

日本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4日16时08分在日本本州南岸近海(北纬33.80度,东经137.40度)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350千米。

会导致海啸吗?

此次地震引发海啸概率不高。

专业人士分析: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末端区域的深源地震。本次地震震源深度很深,不会造成破坏性影响与海啸;但有感范围也相对较广,且主要沿着太平洋板块俯冲洋壳向本州岛东北部沿海延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 。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 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海啸

海啸按成因可分为三类:地震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海啸的危害:

海啸发生时,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它以每小时600-1000公里的高速,在毫无阻拦的洋面上驰聘1万-2万公里的路程,掀起10-40米高的拍岸巨浪,吞没所波及的一切,有时最先到达的海岸的海啸可能是波谷,水位下落,暴露出浅滩海底;几分钟后波峰到来,一退一进,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地震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活动构造系是地震频繁爆发区!在地球建造的初期阶段,地球的质量比月球的质量还小时,上空还没有出现大气层,许多撞击地球的小天体直接闯入了地幔,并带进了大量的水冰。在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地幔内的水冰物质速度非常缓慢地沿着大陆根、岛弧根等环太平洋活动构造系的地幔与地壳的衔接层往上移动,当它们在某一区域聚集到一定能量时,就会突然汽化,爆发大地震。

2007年日本大地震后,全球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已经成为科学界共识。其实,此前发生的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海地7.3级地震、琉球群岛7.2级地震等都预示着这一活跃期的到来。更细致的观察会看到,就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一年,智利刚刚发生了8.8级地震,两地横跨整个太平洋,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这种现象或许可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质机理中,寻找到一种解释:太平洋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以每年0.5至5厘米的速度向东西两边扩展,逐步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新生的大洋地壳就与周遭的大陆板块不断摩擦、挤压。


月全食发生时间表

为了更好地观察月全食,大家可以使用天文望远镜、双筒望远镜等工具。月全食发生的概率一年只有几次,那么,大家知道月全食发生时间表是什么?月全食出现时间表最新是怎么样的?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月全食发生时间表

2022年,全球一共发生两次月食,都是月全食,一次是5月16日,一次是11月8日。5月16日这次,在太平洋(除西北部)、大洋洲东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大西洋、欧洲西南部、非洲、亚洲极西南部、印度洋西南部、南极洲可以看到。全部过程历经5小时又21分钟,全食阶段(从食既到生光)持续1小时26分。

这场月食是地球对面的‘专供’,我国刚好白天,无缘得见。

错过本次月全食,我国公众不用感到遗憾,因为11月8日的那次更具观测价值。届时,我国东北地区可见月食全过程,其他地区可见“带食月出”。

值得一提的是,11月8日的这次月全食,食甚时还将同时上演月球掩食天王星的现象,极为罕见。幸运的是,月掩天王星的掩食带也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

月食是如何发生的

月食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

和地球一样,月球的一半在任何时候都被太阳照耀着。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肯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这使得你可以看到整个被照亮的一面,在夜空中看起来像一个圆盘。

如果月球有一个完全平坦的轨道,那么每个满月都会是一次月食。但是月球的轨道相对于地球的轨道有大约5度的倾斜。因此,大多数时候,满月最终都会在地球投下的阴影上方或下方一点。

但是在每个月球轨道上有两次,月球与地球和太阳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如果这与满月相对应,太阳、地球和月球将形成一条直线,月球将穿过地球的阴影。这就形成了月全食。2021年5月26日,观看月全食的最佳地点是太平洋中部、澳大利亚、亚洲东海岸和美洲西海岸。在美国东半部也能看到,但只是在月球落下之前的最早期阶段。

月全食分为哪几个阶段?

分五个阶段。

“初亏”是月食开始的时刻,此时月亮刚刚开始进入地球本影,月亮的东边开始明显变暗,月偏食开始。“食既”是月球刚好完全进入地球本影内,这时阳光完全被地球遮挡住,月全食正式开始。

月亮继续向地球本影内运动,当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距离最近的时候称为“食甚”。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直径之比),此次月全食最大食分为1.015。

随着月球逐渐移动,即将走出本影,当月球的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月亮的东边又开始被太阳照亮,这时全食阶段结束,进入“偏食”阶段。最后,月球完全走出地球本影,月亮恢复正常,月食全过程结束,即“复圆”。

每次月全食,月亮进入地球本影的深度会各有不同,因此月全食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进入地影越深,全食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而 此次月食,月亮进入地影较浅,进入地影后马上就会出来,几乎是擦边而过。因此, 全食只持续不到20分钟。


泥石流发生时应该往哪个方向跑

应该向泥石流垂直滑坡前进方向跑。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避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泥石流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