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过后

2020/7/8 16:02:46
万年历日历:过后知识
过后知识
寒露过后是什么节气

寒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此时气温更加低了,气候逐渐转入寒冷了,大家要记得增添衣物。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学习一下,寒露过后是什么节气?寒露之后是哪个节气?相信大家看了以下的文章后,大家都是有所了解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寒露过后是什么节气

寒露过后是霜降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季秋中的第二个节气。寒露的时间在每年的10月7-9日,霜降的时间在每年的10月22-24日。

每年太阳到达黄经210°时,节气由寒露转为霜降,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古籍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

霜降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练练咽(“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饮食养生学侧重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和预防疾病。因此,在传统养生学中,食物也根据其“性味归经”而分为了不同的类型。

饮食调养方面,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

寒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

二候雀入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想象飞物化为潜物,是古人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

三候菊有黄华:“寒露百花凋”,但菊花偏偏在寒露时盛开。所谓“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之盛可窥一斑。

寒露赏心乐事

秋雨梧桐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梧桐无疑是秋天最浪漫的树,寒露风过,一地的梧桐是一地光阴的静和,逢着秋雨又是一番别样的滋味。

山楂满枝

在山林清冷的寒秋,熟透的山楂是一抹重彩。此时节,山楂酸甜正宜,裹糖后便又成了另一道经典的美食,糖葫芦。一串灼灼如火的糖葫芦,可以串起多少人孩童时期最美最甜蜜的回忆呢?

菊花倾城

人间有菊是清欢。秋已深,切莫再错过赏菊的好时机。菊花团团灿灿盛开,可悦眼目,可做菊花糕以慰胃肠,还可学《红楼梦》的姑娘们,设螃蟹宴,咏菊花诗,吃得欢喜尽兴时,喝一口解腻又解腥的菊花酒,敬友情日子的长长久久。

好“柿”成双

寒露过后,红彤彤软糯的甜柿更添了一层喜气,带着山野特有的秋韵与秋霜,美美地咬上一口,清甜脆爽,是独属这个季节的美味。闲来无事,也可登高去山中看看一树树火红的柿子,与自然的热情打个照面。


处暑后还热吗

处暑是我国的一个节气,它是出暑的意思,说明署季就要过去了。有些朋友想提前了解一下处暑的天气,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讲讲,处暑后还热吗?处暑过后天气还热吗?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出来了一些需要的信息,希望大家从中学习借鉴有用的知识。

处暑后还热吗

还热,不过会比之前好一点,没有之前那么热了。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

处暑昼夜温差大吗

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

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相关俗语

俗语一:处暑不出伏,架火再开煮

这句俗话是在说,虽然节气到了处暑,但是并非就是暑热尽消,即便是处暑过后,如果遇到没有出伏的年份,天气依然还会很热,会让人感到再次架在火上煮的感觉一样,也是意味着闷热天气还会出现的意思。就今年看来,现在已经出伏了,处暑节气赶在了出伏之后,天气可能会凉爽的早一些。

俗语二: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处暑意味着酷暑的结尾,但是未必天气就会一下子凉爽了,因为处暑节气后,秋季的农作物也还需要生长一段时间才能成熟,气温太低了也是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其意思是说,处暑节气虽然将要结束酷暑,在中午的时候也还会非常炎热的,这样也更利于庄稼的饱满。

俗话三:处暑又出伏,前方秋老虎

这一句俗话说得就更加清楚了,并且和第一句俗话也是相对应的,上一句是“不出伏”,这句是“又出伏”,处暑在出伏之后,前方就是“秋老虎”了。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为炎热的阶段,出伏后闷热天气会逐渐退去,但是还会延续热上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天气,意思是说虽然没有夏季的酷热,但秋老虎还会有一定的威力。

俗话四: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农村过去的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农民洗澡通常都会在室外进行,有条件的还会整一个小房子,没条件的人家,直接关上大门就在庭院里洗澡了。这句俗话也正是说的这个意思,处暑后天气还会热一段时间,还可以在室外洗澡大约18天的时间,但是到了白露节气之后,就不要在室外赤身洗澡了。

俗话五:处暑白露时节,夜凉白天热

其实立秋之后,夜间的酷热就开始消退了,到了处暑节气,一直到白露节气,虽然白天还是很热,但是夜里已经明显能够感受到凉意了。这句老俗话也就是说,过了处暑白天的气温依然很高,夜间就凉爽了,这样的天气状况既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利于人们夜间不再饱受高温滋扰,可以休息好了。

俗话六: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这句话也是一个对比句,其意思是说没有经历过三伏天的酷热天气,谁会知道秋后的凉爽呢。进入到了处暑阶段,气温虽然不能马上见到有效下降,但是气温下降相比三伏阶段还是很明显的,2021年的处暑又赶在了出伏后,相信今年的气温下降相比往年会快一些,如果出伏之前是处暑,秋老虎天气就会更多一些。


暴雨过后需要预防什么疾病

暴雨的影响范围是比较广的,它会让很多人的家惨遭雨水灌溉,也会让很多人险些丧命,更会让有些人染上传染病。小编有些朋友不清楚暴雨过后需要预防什么疾病?暴雨后要预防哪些疾病?今天就来给大家强行分析一波,希望大家看完就懂了。

暴雨过后需要预防什么疾病

消化道传播疾病和血液传播疾病是最容易中招的两大疾病。

1、消化道传播疾病也就是吃出的问题。暴雨过后,最常出现的就是消化道传染病,我们常说的痢疾、霍乱都属于类疾病,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等。

如何预防消化道传播疾病?

在暴雨受灾地区的人们要做到不喝生水,不要食用被洪水泡过的食物;

另外,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要做好人畜粪便管理,避免二次污染水源。

2、血液传播疾病,比如由于雨水冲刷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的排泄物而污染水体,这种小螺旋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容易引起钩体病;另外还有血吸虫、鼠疫等都属于这类疾病。

暴雨后蚊虫滋生活跃,可能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家畜抵抗力下降,如果不小心接触到这些含有病毒的家畜,容易出现高热、头疼等现象。

如何预防血液传播疾病?

在暴雨受灾的地区要做好防鼠灭鼠、防蚊驱蚊,尽量不要被叮咬;

减少外出,远离雨后积水的地方,出门要穿胶鞋、长袖长裤,袖口扎紧避免与不洁水源接触。

暴雨过后的污染

水源污染

暴雨过后发生洪涝灾害会使得城市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自来水厂、 饮用水井、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严重。

河南暴雨最严重的那几天,就有微信群传出“暴雨已经进入水管,千万别喝自来水”的传言,好在后续官方辟谣,避免了大范围恐慌。

食品污染

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田间农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易引起霉变和腐败。

同时, 暴雨来临时,各种食品生产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别是生产设备、厕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淹……

蚊虫滋生

暴雨恰逢是夏季,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如果防护不到位,被蚊虫叮咬容易增加传染病的发生概率。

想象一下,当一座城市水源、食品遭受污染,蚊虫滋生,简直就是细菌滋生的天堂。

暴雨天注意事项

1、与高层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开落地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等危险物。

2、如果路面开始水浸,请不要贸然涉水,宁愿停在路中淋雨也不要试图过水。

3、暴雨伴随雷电时,注意防雷。尽量呆在安全的建筑物中,保持身体干燥。如果无建筑物可躲避,在马路上淋雨的话,请不要站树下,电线杆下,也把手中的雨伞扔掉。

4、暴雨会导致马路窨井盖冲开或路段塌陷,应注意观察,小心绕行。

5、雨天远离积水点,绕行路灯杆。现城区路灯每根灯杆内,都有一个电缆头,电缆头的防水等级可以做到防雨水淋溅,但不能防水浸,再加上地下各种管线交叉、先后施工,情况复杂。积水一旦没过路沿石,电缆头即有可能浸水,发生漏电事故。

6、暴雨持续的话,及时评估藏身之处的安全性。保持警惕,注意外界动向,以方便随时更换躲避的场所。

洪水来临时,这些是危险地带:

①城市:危房里及危房周围、危墙及高墙旁、洪水淹没的下水道、马路两边的下水井,地下通道等、电线杆及高压线塔周围、化工厂及储藏危险物品的仓库;

②农村:河床、水库及沟渠、涵洞;行洪区、围垦区;危房中、危房上、危墙下,还有电线杆及高压线塔下。这些都是危险地带。

洪水来临时,这些是临时救生物品:

①挑选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储水桶等,迅速倒出原有液体后,重新将盖盖紧、密封;

②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具有一定的漂浮力,可以捆扎在一起应急;

③足球、篮球、排球的浮力都很好;

④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都有漂浮力。


2022大暑热不热

导语:大暑是夏天最后一个节气,很多人觉得,既然是夏天的尾声,应该不会很热吧?但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就知道这个节气的气温应该不比夏季其他节气低到哪里去。当然,还是得看当年的天气情况。那么,根据近来天气分析,2022大暑热不热?一般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呢?一起来了解。

2022大暑热不热

大暑

热。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南方地区高温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强度逐渐增强,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将出现大范围持续性35℃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华北南部和东部、黄淮、陕西、四川盆地等地也将出现间断性高温天气。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大暑过后

大暑过后还有秋老虎,还要热上一阵,大概1个月左右,到了秋分就能凉快一些了,这是自然节气规律。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底至9月之间。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养生要点:

大暑养生

1、精神调养

注重“心静”,保持心情平和。

2、起居调养

大暑暑湿交蒸,避免烈日下暴晒,预防中暑;避免汗出后即吹冷风,寒邪侵袭而出现感冒、关节疼痛等疾病;注意休息,适当午睡,保持精神充沛和心情舒畅。

3、运动调养

可以选择早晨或傍晚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瑜伽、散步等,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4、饮食调养

宜进食温软食物,切忌任性进食寒冷食物、不知饥饱,可多喝热米汤、热粥、绿豆汤等养胃生津,益气消暑。


地震5级过后还会再震吗

大家应该都清楚,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不一定相同。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力也是不一样的。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地震5级过后还会再震吗?5级地震后还会地震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地震5级过后还会再震吗

还会再震,因为地震以后可能会有余震,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次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

余震持续时间久的例子

1、7月12日6时38分,河北唐山古冶区(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京津冀多地区震感明显。同日,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此次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下午,中国地震局一名地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余震判断依据,古冶区位于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带上,且震级小于当年主震震级,因此,这次5.1级地震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较强的远期余震”。

2、据研究人员研究,在1811-1812年间,位于北美板块内部的美国密苏里州的纽马德里地区曾发生过三次7.0-7.4级地震。尽管地震已经过去两百多年,但一直到2000年为止,该地区的小震依然很活跃,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小震是大地震的余震。

3、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同年9月1日12时,地震台网记录到了2万7千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5级以上余震39次。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曾解释,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7级地震就相当于33个6级地震”。

但也有专家表示,余震有个衰减期,会在每一次余震后逐渐减少、减弱,但有时也可能会出现较大余震。不过大家也不必担心,现在的地震预警也逐渐完善,会在地震来临前预警。即使这样大家在相信国家的同时,更要牢记好地震自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地震震级简介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单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2021谷雨过后天气还会冷吗

导语:从节气的排位来看,谷雨排在第六位,也是春季节气的最后一位,这就意味着,谷雨过后,我们便迎来了夏天。但这仅是天文上的含义,而在气候上,谷雨之后还不是夏天。那么,2021谷雨过后天气还会冷吗?一般谷雨过后是不是就热起来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2021谷雨过后天气还会冷吗 谷雨过后是不是就热起来了

谷雨过后天气

谷雨前后气温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一般地区都不会冷了,但是具体的还是要依据你所在地方的天气预报来看。

众所周知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气温正式回升的一个分水岭,谷雨过后,气温会越来越高。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

谷雨的时候天气以温暖为主,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0°左右。

谷雨前后气温大概多少度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不过依照往年来看每每再此期间除了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更是已进入夏季。

谷雨节气正值暮春时节,白天气温回升较快,但昼夜温差较大。所以大家要想再此期间出行的话建议大家多拿一件外套御寒。另外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此时我们在养生中应遵遁自然节气的变化,针对其气候特点进行调养。同时天气转温,室外活动增加,但这时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的朋友应注意防止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也可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和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谷雨气候特点:

谷雨气候

风沙

按照二十四节气,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并不消停。

4月底到5月初,气温毕竟要比3月份高得多,土壤干燥、疏松;空气层不稳定,上层风动量下传,锋面气旋活跃,共同引发的大风、沙尘天气比较常见。

1993年、1995年、1998年、2005年的谷雨期间,都出现了强沙尘暴、沙尘暴。其中,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的黑风,瞬时最大风速达34米/秒(12级),能见度陡降为零,风沙形成的沙暴壁高达300-400米,上下有三层结构,每层有一球状尘团滚动,最下层呈现黑色,中上部红黄相间,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各地的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气温降到-2-2℃。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至今令人毛骨悚然。

大范围的浮尘天气,昏黄的天空,落下的黄尘,让诗人所描绘得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黯然失色。

春旱

淮河流域是江南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谚语云:“清明谷雨雨常缺”,意思是说,在这两个节气期间,雨水紧缺。谷雨期间,海南岛、川西、广西西部、西北、华北的人们更加渴望雨水,一般年景,晴天多、日照强、蒸发大、多风沙、空气干,此时的雨水更是贵如油。越冬作物冬小麦、油菜等进入成熟期需要雨水,春天播下的谷子、玉米、高粱、棉花、蔬菜等,也要有雨水才能根深苗壮,茁壮成长,此时下场透雨,就相当于是在下粮食啊!

如果冬季降雪少,容易出现旱象。对于十年九春旱的地区,采取节水灌溉、实施人工增雨等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春旱也是林草火灾的帮凶,林区加强林火监测,防火宣传,可以说是到了紧要的阶段。

谷雨天气特点

强对流天气

一般来说,4~8月是一年中强对流天气的高峰期。进入5月,在南方的许多地区,局部的雷暴、冰雹、狂风、龙卷等灾害性天气会明显增多。防雷、防雹、防风提上日程。

大暴雨

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南一带,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也就进入了一年一度的前汛期。云雨中夹裹着的强对流天气,不仅会带来冰雹、雷暴等灾害性,有的还会伴随着短时间的、局地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24小时的雨量可达300或400毫米以上,造成江河横溢和严重内涝,而时间较长的暴雨还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