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朝代

2021/6/7 10:37:33
万年历日历:朝代知识
朝代知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哪个朝代典故

导语: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即便是现在,人们也经常会用来嘲讽那些不知国难当头,还在狂欢玩乐的人。那么,你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哪个朝代典故吗?到底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朝代是哪个?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哪个朝代典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典故

南朝。这首诗出自晚唐的杜牧,而诗中的“商女”并非商朝女子,而是指歌女。而诗中的“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而《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用作王国之音。整首诗的大意是:夜雾如烟,笼罩着寒冷的河水,胱也笼罩着河中沙洲,夜晚我停船于秦淮河岸,恰是邻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伎们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隔着遥远的江面,正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原诗:

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卖唱为生的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古诗泊秦淮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泊秦淮鉴赏

赏析: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鞭炮起源于哪个朝代

在古代,人们放鞭炮是用来避邪祛灾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放爆竹一俗是用来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的。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鞭炮起源于哪个朝代?鞭炮起源是什么朝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鞭炮起源于哪个朝代

起源于南朝。鞭炮是南朝梁代发明的。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民俗传说,但却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

“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 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种

爆竹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大个的单响爆竹也叫“麻雷子”,双响也叫“二踢脚”。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多响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飞天十响。”飞天十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一长纸筒,内装若干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炸,并伴有银白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火力强硬,易伤人。故自1987年春节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闪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钢鞭——用牛皮纸密裹火药,爆响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一响为一头,“霸王鞭”可多至万头。在一挂鞭中定点加入特殊爆竹则称“节鞭”,通常是十响夹带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方城镇流行用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火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红色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黄色纸则称“落英缤纷”,用金黄色则名“洒金鞭”。

为什么要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

爱看周星驰的电影对唐伯虎就不陌生,《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里的唐伯虎让人捧腹大笑,唐伯虎在这部电影里天资聪慧、仪表堂堂。那么大家知道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吗?一起来看看吧。

唐伯虎是明代的。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唐伯虎在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唐寅的书法不及绘画、诗文出名,但天分也极高。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五十四岁。唐伯虎的悲剧,实际是有抱负不甘心沦落的读书人共同的悲剧。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朝代顺序表顺口溜是什么

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顺口溜:

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花木兰是什么朝代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木兰诗选自什么朝代谁编的什么书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

是。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事迹流传至今,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在古代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共有过四个“木兰”的艺术形象,个个都是不让须眉的侠胆烈女。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

众所周知,我国有一个时代叫作青铜时代,这个时代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青铜时代是在什么朝代?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青铜时代是哪个朝代

是夏商周朝代,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夏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但这一时期青铜兵器的数量不多,主要仍使用石、骨、木制原始兵器。商周时期,军队与战争规模扩大,对兵器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遭到更大杀伤,还开始用青铜制造各种防护装备。与此同时,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为制造青铜兵器和青铜防护装备创造了条件。因此,商周时期兵器和防护装备的面貌大为改观,它们铸造精美、种类繁多,成了这一时期刀光剑影战争奇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时代简介

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埋在土里后颜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 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中国则在公元前3000年前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青铜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伊朗南部、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中国则在公元前3000年前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青铜时代的发展

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早期。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间。

加上山西夏县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 人牲。

上述遗址的放射性碳 素 断 代(见考古年代学)年代,正好在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纪年范围内,这些遗址应是夏王朝时期的奴隶制文化类型 ,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2、中期。

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

此时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约当公元前16~13世纪,以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 ,此时期奴 隶 制 国 家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礼器,贝币大量出现,人殉、人牲更为普遍。

后一阶段 ,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当公元前13~前10世纪(穆王以前)。

此时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

3、晚期。

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

此时期列国都城形成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金属货币大量流通。

青铜铸造工艺取得突出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

湖北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证明当时在采矿、配矿、冶炉砌筑及冶炼方面均达较高水平(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才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