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典故

2021/6/7 10:37:10
万年历日历:典故知识
典故知识
春分吃春菜有什么典故

导语:春分有很多传统食物需要吃,其中,我国一些地方春分有吃春菜的习俗。从其功能上来讲,春菜是春天的时令蔬菜,当然是适合春天时节吃的。但是,既然是习俗,其定是有特别的说法。那么,春分吃春菜有什么典故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春分吃春菜的由来故事。

春分吃春菜有什么典故 春分吃春菜的由来故事

春分吃春菜

春分吃春菜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的习俗,现在的许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吃春菜的传统。春菜其实又叫莴笋、千金菜,是春季饮食一种典型的应季蔬菜,尤其是在春分前后最为新鲜美味。古人认为在春分时节吃春菜可以保佑全家人整年都平安幸福,所以慢慢地这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岭南风俗春分吃春菜:

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从养生方面来讲:

春菜

春分时节生长的春菜品质极佳,吃到嘴里能够感觉到它清新而又略戴苦涩的味道,适当的吃一些春菜可以使身体分泌出比平时更多的消化酶,从而提高人的食欲。

春菜中的钠元素也非常高,食之可促使身体新陈代谢的平衡,解决小便不畅、乳汁不通等问题。而且对于身体没有什么副作用,即使是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也可以放心的食用。

春菜的营养价值也异常的丰富,作为一种健康的绿色蔬菜,它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及时的为人体补充营养。而且无论是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孩童,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可以从春菜中快速的吸收铁元素,从而让气血更加强健。

春菜的其他风俗:

春菜

春菜,在京津一带,“打春”(立春)的时候几乎一定要吃的。在食俗上,一定要吃拌黄豆芽,炒“掐菜”(天津把掐菜加少许韭菜同炒,叫炒“蓝白线儿”)。拌黄豆芽用芝麻酱、蒜水,原料和制作很简单,但人们吃得有滋有味。如果把这种菜放在碟子里,再加上几片酱牛肉或鸡片等瘦肉,就有个好听的名儿:春盘儿。为什么春菜要用黄豆芽、掐菜因为春天来了,要尝尝新鲜蔬菜,但这时京津一带还没见青菜的毛儿(过去有“洞子货”,但只有长安贵人才吃得起,不像现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青黄不接,权宜之计,是用水发的粮食菜来代替,总之还是菜。

春菜,从前正月初七(人日)就吃上了。一般人家是在“立春”开吃,按京津食俗说,吃到“二月二”,又是“烙饼炒鸡蛋”,炒掐菜,还有煎“焖子”(凉粉)。吃煎焖子,民俗中说象征煎龙鳞(或毒虫),因为毒虫开始蛰动矣!

春菜这种菜,在京津普通人家一直要吃到小菠菜、水萝卜上市才把水发的粮食菜消除,因为这时候,真正的绿色食品上餐桌了,就是说:春天到了。


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导语:除了飞鸽传书之外,还有一个成语叫鸿雁传书,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很多人可能将其等同于飞鸽传书,即就是用鸿雁来传书信的意思,但实际上是这个意思吗?你知道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吗?究竟成语鸿雁传书出自什么典故?一起来了解。

鸿雁传书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

苏武牧羊。鸿雁传书源于汉朝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当时苏武自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逼到北海一带牧羊,一直到汉昭帝之时,由常惠想出“大雁脚绑帛书”的计策把他救出,后世称这个为“鸿雁传书”。

故事内容: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鸿雁传书典故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鸿雁”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8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缘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青鸟传书”究竟来自什么典故?追溯源头,我们还需到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去寻找答案。

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黧,一名少黧,一名青鸟。居三危之山,为西王母取食。”这三只赤首黑目,名字分别叫大黧、少黧、青鸟的神鸟,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具三足,居住在三危山上,乃力大健飞之猛禽,它们不但为住在紧靠昆仑山的玉山上的西王母觅取食物,还能飞越千山万水为西王母传递信息。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五》云:“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

鸿雁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了美丽无比的百鸟之王———凤凰。美丽的青鸟,美好的传说,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颂。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李商隐有诗“青鸟西飞意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韦应物有诗“欲来不来夜未央,殿前青鸟先回翔”,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曹唐有诗“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胡曾有诗“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曾士毅有诗“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郭崇嗣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白云空锁岭头碑”,姚孟昱有诗“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杨巍有诗“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张帮教有诗“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 练国士有诗“蟠桃难定朝天曰,青鸟依然入汉时”,万象春有诗“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梅询有诗“青鸾消息沉桑海,目新金鳌第一峰”。以上这些诗作,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鸟已不像《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是猛禽了,而是变成了三只善通人意、温和良善、体态轻盈、小巧玲珑的可爱“信使”了。

确实,在古时候,人们要想与远行的亲人通信,真是万难,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专门的通信设备。“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些诗句,诉说着古人音信难通的惆怅与无奈,因此也只有将真情寄托给青鸟,让青鸟帮自己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和思亲之情了。上古传奇神话,留给后人的是无限遐想。


俯首甘为孺子牛上一句是什么意思

“俯首甘为孺子牛”上一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句鲁迅的名人名言,出自鲁迅的《自嘲》,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典故是什么

春秋时,有个较强盛的齐国,齐景公是齐国国君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用来比喻疼爱子女,甘愿为他们服务。

自嘲写的什么内容

《自嘲》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尾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全诗内在逻辑性强,文字风趣,内容庄肃。

《自嘲》原文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哪个朝代典故

导语: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即便是现在,人们也经常会用来嘲讽那些不知国难当头,还在狂欢玩乐的人。那么,你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哪个朝代典故吗?到底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朝代是哪个?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哪个朝代典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典故

南朝。这首诗出自晚唐的杜牧,而诗中的“商女”并非商朝女子,而是指歌女。而诗中的“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而《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用作王国之音。整首诗的大意是:夜雾如烟,笼罩着寒冷的河水,胱也笼罩着河中沙洲,夜晚我停船于秦淮河岸,恰是邻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伎们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隔着遥远的江面,正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原诗:

泊秦淮

杜牧(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卖唱为生的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古诗泊秦淮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泊秦淮鉴赏

赏析: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名词解释

导语:昨日(20日)北京冬奥会迎来了闭幕式,很多人都带着不舍的心情看的,闭幕式上的很多场景一度让我们破防泪目。其中,闭幕式有一段是关于“折柳送别”的场景,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折柳送别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及寓意。

什么是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折柳送别的典故及寓意是什么?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折柳送别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折柳送别含义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班门弄斧写的主人公是谁

班门弄斧的主人公是鲁班。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的白灰给扫掉了,连鼻子尖的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门前耍弄,那就有点儿不自量力了。

班门弄斧什么意思

班门弄斧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班门弄斧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自作聪明与班门弄斧的区别

“自作聪明”的意思是自以为很聪明。形容轻率逞能。“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自作聪明”和“班门弄斧”都有故意显示逞能的意思,含贬义。但“自作聪明”侧重形容言论,多做谓语、定语或状语;而“班门弄斧”侧重形容行为,多做谓语或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