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降雨量

2020/7/8 16:02:42
万年历日历:降雨量知识
降雨量知识
降雨量1mm是什么概念

导语:很多人只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但其实它也是降雨量单位。作为降雨量单位,其表达形式自然和长度单位有一定区别。毫米的英文缩写为“mm”,那么,降雨量1mm是什么概念呢?一般降水量1mm需要打伞吗?一起来了解。

降雨量1mm是什么概念 降水量1mm需要打伞吗

降雨量

降雨量1mm是毛毛雨、小雨、阵雨,需要打伞。

关于小雨概念:

1、1小时内的雨量小于等于2.5mm的雨;

2、24小时内的雨量小于10mm的雨。

小雨是降水等级的6级划分方法中除痕量降水外的次低降水强度等级。

关于阵雨:

1、阵雨多发生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其余三个季节也时有发生;

2、雨量不定,来去快,雨时短;

3、时间不连续,来得快去得快,或者时有时无;

4、空间上的不连续,即阵雨范围上分布不均;

5、强度上的不连续,时小时大。

降雨量级别

具体级别划分:

毛毛雨、小雨、阵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0.1 - 4.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0.1 - 9.9。

小雨 - 中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3.0 - 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 - 16.9。

中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 - 14.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0 - 24.9。

中雨 - 大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0 - 22.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7.0 - 37.9。

大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5.0 - 2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25.0 - 49.9。

大雨 - 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23.0 - 4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38.0 - 74.9。

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30.0 - 6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0 - 99.9。

暴雨 - 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50.0 - 104.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75.0 - 174.9。

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70.0 - 13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0.0 - 249.9。

大暴雨-特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05.0 - 169.9;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150.0 - 239.9。

特大暴雨:12小时降水总量(毫米)>= 140.0;24小时降水总量(毫米)>= 250.0。


暴雨红色预警3小时降雨量

暴雨预警的等级是有好几级的,一般浓度越高的话,预警的等级就越高。有些朋友听说过暴雨红色预警,但是不清楚暴雨红色预警3小时降雨量是多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水量是多少?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暴雨红色预警3小时降雨量

3小时降雨量是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是暴雨红色预警。防御措施: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3、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灾和涝渍灾。暴雨天气出现时,多伴随雷电和狂风,常导致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内涝渍水,毁坏庄稼、建筑、物资,人畜伤亡、作物歉收或绝收,交通与通信受阻等。暴雨可直接致灾,也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洪涝灾害涉及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建筑设施、城市运行、民众日常生活、生态环境等各方面。

暴雨的季节与分布

中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中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中国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亦随季节由南向北推移。华南(两广、闽、台)是中国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从4至9月都是雨季。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建立,雨带随之南撤。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中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的中心。

暴雨来临时哪里最危险

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1、避免攀爬河堤等防洪设施。特大洪水可能使堤岸决口或溢出。

2、避免进入建筑物的地下部分,以免水溢出地面。

3、避免进入地铁等设施。

4、不要进入地下涵洞、隧道等。

5、不得进入地下人防工程。

6、不要进入地下商场。

7、远离旧建筑。

8、远离山坡,雨水过多可能造成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9、不要站在树下或附近,不要靠近广告牌。

10、不要站在下坡或车后。如果水冲下来,如果汽车被水撞倒,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11、不要穿拖鞋和凉鞋,也不要赤脚。涉水时容易受伤和滑倒。

远离电力设施

1、在避险过程中,必须远离电力设施、高压线路、高压杆塔、变压器以及一切有供电危险标志的物品。

2、远离电线和绳索状物体。

3、远离开关和配电箱。

4、身体和手不干燥时,不要触摸插座、开关等带电设备。

5、避免露天高处站立和雷击。

不要使用交通工具

1、不要到处开车。暴雨时,地面条件完全覆盖,无法准确判断积水情况。一旦你滑入低地,那是非常危险的。

2、尽快离开公共交通工具。暴雨之下,公共交通设施也很危险,无论是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甚至高铁,都可能中断。低洼地区的地铁和公共汽车非常危险。离开交通工具,找一个安全的地方。

3、离开车辆时,最好保持集体行动。整个车辆应该一起疏散。最好互相牵手,确保不落下任何人。

4、暴雨中,积极寻找安全地点时,不要急于打电话、发朋友圈、自拍、玩手机等,雨水可能会损坏手机,过早消耗储存的电能,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5、找到制高点,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利用电话与外界联系。


降雨量的单位是什么

导语:说到降雨量的单位,很多人应该将其与体积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平时衡量水的多少,都是用体积单位。那么,降雨量是不是如此呢?到底降雨量用什么单位来表示?我们赶紧来看看降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吧。

降雨量的单位是什么 降雨量用什么单位来表示

降雨量单位

毫米。因为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降水量与降雨量区别:

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降雨量多少算暴雨?

暴雨的降雨量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之内,由空中降落的雨量在50.0毫米99.9毫米的为暴雨,100.0毫米至199.9毫米的为大暴雨,超过20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产生暴雨要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暴雨。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积雨云内上升气流非常强烈,垂直速度可达20~30米/秒,最大可达60米/秒,比台风的风速还要大。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水滴不断增大,云内的水滴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在中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有时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同时来自东、南两个方向,或者前期以偏南为主,后期又以偏东为主。中国中原地区流传“东南风,雨祖宗”,正是降水规律的客观反映。

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其大的达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

另外,地形对暴雨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在1963年8月上旬,从南海有一股湿空气输送到华北,这股气流恰与太行山相交,受山脉抬升作用的影响,导致沿太行山东侧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1975年8月4号,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而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8月5~7日降水量达1600多毫米,而距林庄东南不到40千米地处平原区的驻马店,在同期内只有400多毫米。


暴雨红色预警降雨量是多少毫米

暴雨之下,各种公共交通设施都是很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中断,所以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有些朋友知道暴雨红色预警,但是不清楚暴雨红色预警降雨量是多少毫米?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降水量是几毫米?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好好看看。

暴雨红色预警降雨量是多少毫米

降雨量是3小时内将达100毫米以上。暴雨预警信号的等级分为四个等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中英文图标标识。

假设,50毫米降雨如果均匀分布在24小时,给人的感觉是细雨纷飞。如果9毫米降水在一分钟完成,给人的感觉将是天塌地陷,非暴雨倾盆所能形容,9毫米只能算小雨。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其特定的背景。南方部分地区基本上把暴雨标准定为80毫米/24小时,不过就像中国启用新的台风标准一样,暴雨的定义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24小时降水量为1870毫米。中国最大暴雨出现在台湾省新寮,24小时降水量为1672毫米,均是热带气旋活动引起的。中国是多暴雨国家之一,几乎各省(市、区)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夏半年。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呈明显的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侧多,背风坡侧少的特征。台湾山地的年暴雨日达16天以上,华南沿海的东兴、阳江、汕尾及江淮流域一些地区在10天以上,而西北地区平均每年不到1天。

近10年我国及全球暴雨灾害影响社会各领域,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

2004-2012年,全国因暴雨灾害年均死亡人数约1260人,直接经济损失1155.5亿元,农作物受灾927.4万公顷;全国因灾死亡人数整体呈减少趋势,但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行业间相互依赖关系紧密、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同时,暴雨灾害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且产生了许多新的灾害特点,如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质、破坏居住条件、降低交通效率等。

19502004年全球逐年重大洪水灾害受灾人口年变化及受灾经济损失在各个年份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稳步上升的趋势,重大洪水灾害受灾人口及经济损失越来越多。1998年是50年来全球重大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受灾人口达到291.31百万,受灾经济损失达到391.01亿美元;1991年次之,受灾人口达227.55百万,受灾经济损失为309.72亿美元。

1950-2004年全球重大洪水灾害地区分布。由表2可见,不论受灾人口还是受灾损失,中国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严重的洪水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将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受暴雨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防灾减灾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极端性和局地突发性暴雨灾害的预报能力进展并不显著,由暴雨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和受灾人数却并没有显著降低,暴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影响日趋严重。

暴雨机理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在暴雨机理方面的主要进展体现在高频卫星和多普勒雷达应用后,人们对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和演变规律等有了更精细的认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暴雨的分布和强度,在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和中尺度系统的移动与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对改进暴雨的预报有显著作用。

最近20年,我国气象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暴雨机理研究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果主要来源于以南方暴雨为主要研究内容的3个国家级重大项目:“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简称华南暴雨科学试验———HUAMEX)和国家973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在项目执行期间实施的3个野外科学试验所获取的丰富的中尺度观测资料。

我国各级预报员经过长期的业务实践和个例分析,特别是对疑难或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研究,对暴雨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很好的验证和有益的补充。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

导语:气象台在预报降雨量的时候,都是用毫米来计算。学过数学的我们都知道,毫米通常为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此怎么会作为降雨量单位了呢?到底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吧。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意思 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

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所以用毫米单位来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

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

不同级别的降雨量情况:

降雨量等级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2.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0.0mm或积雪深度达16C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4.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30.0mm或积雪深度达32CM的降雪过程。


降雨量单位

降雨量以MM作为测量单位。符号翻译过来的中文意思就是毫米,等价的降雨量能够划分各个地域的干湿情况,国内的平均值大概平衡在二十五毫米左右,降雨可以分成固态降雨和液态降雨两种,也就是雪,冰雹或者雨水的状态。

防汛部门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淞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等。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