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宋朝

2021/6/7 10:37:03
万年历日历:宋朝知识
宋朝知识
宋朝一位女子击鼓退金兵是谁

导语:宋朝一位女子击鼓退金兵的故事是民间比较为人熟知的一个故事,但其实有很多人并不太记得这里面女主人公的名字,而如此英勇的女子在古代也是比较难得的,值得我们记住她。那么,你知道宋朝一位女子击鼓退金兵是谁吗?到底宋朝是哪一位女子击鼓退金兵?一起来了解。

宋朝一位女子击鼓退金兵是谁 宋朝是哪一位女子击鼓退金兵

击鼓退金兵

梁红玉。她是著名的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以功封杨国夫人。

梁红玉是南宋爱国将领韩世忠之妻,著名抗金女英雄,历史上著名的“击鼓退金兵”指的就是梁红玉。

梁红玉出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一个习武世家,原是淮安北辰坊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武将出身。后来祖父与父亲因为在平定方腊的战斗中贻误战机,被问罪处斩,梁红玉也沦为了官妓。

梁红玉幼年的时候就跟随着自己的父兄学习武功,并且在武将家庭中长大,所以对于带兵打仗并不陌生,后来更是嫁给了南宋一代抗金名将韩世忠,跟随着韩世忠转战南北,所以耳濡目染学会了如何用兵,如何打仗,甚至是对此非常的精通。

击鼓退金兵的故事

1129年,金兀术率领金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了江浙一带,由于孤军深入的时间太长了,金兀术最终决定回军,但是在来到长江天险的时候遭到了韩世忠率领的八千人马的阻击,梁红玉在战斗中亲自上阵击鼓助战,在那个年代,军队的进退调度都是通过击鼓和旗帜来指挥,不同的鼓声向士兵传递的是不同的进退信息,而敌我双方的旗手和击鼓的鼓手都是自己的敌人首先要攻击的目标,因为杀死了旗手或者是鼓手,就意味着敌军的指挥系统崩塌,所以作为鼓手的梁红玉一定是整个军队中最容易受到攻击,最危险的一个人。

正是因为梁红玉亲自击鼓助战,使得士气大作,梁红玉与自己的丈夫韩世忠仅仅依靠八千人马成功的将金军阻截在长江一带达48天之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也是很多文艺作品中津津乐道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通过梁红玉的故事“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可以看到梁红玉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更是一个能够带兵打仗的巾帼英雄。

相关人物典故:

典故

梦虎奇缘

蕲王韩世忠的夫人原本是京口的妓女。曾经于五更天时,去官府侍候庆贺活动。忽然看见府堂柱下蹲卧着一只老虎,呼噜打得正响。她吓得转身就跑,连话都说不出来。过了一会儿来的人多了,她才敢回去看,原来是一个当兵的。将他踹醒,问他的姓名,叫做韩世忠。她心中觉得惊讶,回去后偷偷告诉母亲,说这个当兵的定然不是凡人。于是将韩世忠邀请到家中,准备了丰盛的酒食,请他喝酒直到半夜,肌肤相亲,极尽欢娱,并给韩世忠金帛资助,约为夫妇。

炮炸两狼关

金兀术南侵,梁红玉镇守两狼关,于关前安排下大炮“九牛大将军”,两山设下铁滑车,梁红玉出关大战金兀术诈败,等金兀术进入大炮射程,梁红玉挥手示意,不想那“九牛大将军”一震,轰天价响亮,两边炸开,把两狼关打开一条大路。那兀术趁势拥将上来,抢入关中。梁夫人见炮炸了,也使不得“铁华车”,关已失了,只得落荒而逃。 后炮炸两狼关成为象棋术语。

上疏劾夫君

韩世忠曾在黄天荡与兀术大战,几乎擒获兀术。但因大意,一个晚上让兀术凿通河道逃走了。夫人上书弹劾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求加罪。举朝为之震动。

蒲儿菜

传说梁红玉驻守楚州期间,在寻找野菜充饥时,在文通塔下的勺湖岸畔,发现马吃蒲茎,便亲自尝食,并发动军民采蒲茎充饥。淮人食用“蒲儿菜”,相传即从梁红玉始。蒲儿菜因此称作“抗金菜”。


宋朝怎么灭亡的

宋朝灭亡是因为朝堂文武势力失衡造成的,而这一切来源于宋朝统治者自身能力的不足所引起的种种不自信与缺乏安全感。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其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北宋的皇帝赵匡胤于960年登基帝统,建都开封;南宋的皇帝赵构于1127年建都商丘。

宋朝简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

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就有爆米花了当时人们更可可以吃到的是什么

导语:爆米花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其中,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了爆米花。当然,除了爆米花,当时的人们还有很多小吃零食可以吃。那么,你知道当时人们更可能吃到的是什么吗?一般宋朝人们能吃糯米花还是玉米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该朝代的小零食吧。

宋朝就有爆米花了当时人们更可能吃到的是什么

爆米花

糯米花。在宋朝“爆米花”叫做“熬稃”,《石湖集》中范成大曾提到上元节 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撚粉团圞意,熬稃腷膊声”,说的就是当时上元节街头干炒麦粒时的景象。在明朝玉米传入中国后,爆米花的原料就从糯米、小麦等转变成了玉米,并在时间的不断推进中,变化出了更多新的口味。

元江傣家的糯米花,何时何人始创今已无可考证,而自古以其独特风味受到老少欢迎,至今如是。每逢傣家喜庆年节到来之际,当你步入好客的傣家,主人就会很热情地请你坐下,稍时便端来用精巧美观蔑盒盛满香脆可口的油炸糯米花,招待尊贵的客人。尔后不管你是否用过餐,按傣家礼俗还要摆上酒菜,请你品尝风味,临别时要热的傣家老咪陶(老妈妈),总是要按规矩包一大包糯米花送给客人,表示傣家人对客人的情意。

贵州很多地方也有制作糯米花的习俗,也是过节和农闲时的一道美食。但发展到现在,许多相关的风俗正在慢慢地被汉化,不再像旧时的那般浓郁。

糯米花制作:

糯米

主料是糯米(大糯为佳),要米粒均匀纯净,无杂米杂质,其次是白糖、猪油或香油,用具如甑子、簸箕、竹筷、碗等。节前聪明手巧的傣家妇女便专心致志而又有序地开始制作,她们先把生糯米倒进大缸里,用冷水浸泡三小时左右捞出,放入甑子里,用合适的甑盖盖上要求密封甑口,尽量使蒸气少溢散,一般蒸到90分钟便全熟了,此时立即把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糯米饭从锅里抬出倒进预先摆好的簸箕内,洒上食糖,迅速搅拌搓揉均匀,又回放入甑子内继续蒸半小时,待甑盖上水蒸气变化水珠往锅里下滴时,取掉甑盖子,把糯米饭用筷挑在碗内,一碗碗倒在已准备好的簸箕里面,再用一双光滑的筷子将一碗碗糯米饭均匀地扒开成直径lo公分小圆块,边扒边晒,尤如一行行碟盘,待晒干后,小心轻放于背箩里,用清洁布盖好保存起来,以防灰尘鼠污,制作糯米花的第一道工序就这样完成了。待到农历大年初一二两天,正值傣族村里家家户户宰杀年猪,炼猪油,主妇就接着进行糯米花的第二道工序“炸米花”了,即把糯米花饼轻轻地放入热油锅里,糯米花块颗颗饭粒霎时发泡增大,小糯米花块变成大盘式飘浮在油锅里,待色转黄,便用筷子一块块挟出来,放进簸箕内凉冷即可食用。

如何保存?

糯米饼

糯米花晒干后,可长时间保存,当到要使用的时候,再经过油炸后食用。存储则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放置在潮湿的地方,以免受潮,发霉变质。

2、避免灰尘等杂物污染。

3、通风良好,同时不要与有异味的食物一起存放。

4、避免挤压,以免碎散掉,不美观的同时以方便存储。


我国宋朝就已经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来做什么

导语:你可能觉得爆米花是现代才有的一种食物,毕竟多数时候是看电影吃的,而电影在我国古代还没有出现。但实际上,爆米花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具体出现时间是我国宋朝就已经有爆米花。那么,你知道古人曾用它来做什么吗?到底爆米花在古代的作用是什么?一起来了解。

我国宋朝就已经有爆米花古人曾用它来做什么

爆米花

占卜。在古代,爆米花是用来占卜的,在古代爆米花叫做孛娄,他们用这个的爆炸声来预测时间。在范成大的《吴郡志风俗》中提到“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有人用来占卜吉凶,也有人用来占卜终身大事。南宋诗人范成大记载:“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元代也有记载当时种水稻额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镬为古代煮食物的大锅),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

爆米花制作原理:

取适量的玉米(或大米)放入爆米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花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可口的爆米花来。

这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会逐渐变软,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的压强是很大的,使已变软的米粒膨胀。

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当锅内压强升到4—5个大气压时,突然打开爆米花锅的顶盖,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米粒,即成了爆米花。

爆米花古代叫爆谷:

爆米花

爆谷,已经有了至少八百多年的历史。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中便有记载:“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

《田家五行》是娄元礼入吴之后所写,因此这里说的在雨水节爆谷,也就是古时江南吴地的风俗。按此记载,此时爆谷的目的是为了“占稻色”。

青年民俗学者“花糕员外”对风俗饮食颇有研究,她介绍说,稻色主要用来占卜庄稼收成或是人口,并且“花多者吉”,认为爆出的米花多就是好兆头。爆米花还可以占喜事、问生涯。清人刘灏《广群芳谱》里便提到:“比并分数断高下,以番白多为胜,卜人口亦如之。”

“不过,这种做法当然并不科学,实际上当时人们也并未当作正经经验对待,更多的是田家的及时之乐。”她说。

直到今天,在客家一些地区,依然保留着在雨水节爆谷占稻色的习惯。

爆谷并非雨水独有的风俗。事实上,由于和正月十五相近,最初,爆谷是上元节的习俗。在更早的宋代,江南百姓爆谷,是在上元节那一天。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一句“捻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诗人自注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宋人爆米花也有占卜吉凶的用处,同是范成大所撰写的《吴郡志》中便有记载:“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这里是说,每个人都要亲手制作爆米花,用来占卜一年的吉凶。

为何选择在雨水前后占卜一年的收成?

爆米花

除了在新年开始之际有所展望之外,也和江南的具体播种情况有关。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告诉澎湃新闻,元代到清代时期,江南农业种植都是两熟,一熟麦子,一熟稻子。五六月时麦收,之后才能开始种植水稻。当然也有不种麦子直接种植水稻的,那播种时间就会更早一些。

所以农民需要提早规划水稻的种植,这与全年的雨水是否丰沛密切相关:如果雨水丰沛,那就需要种植需要水量较大的稻种,如果缺雨,那农民就需要比较耐旱的水稻。因此,他们会在第一场春雨来临的雨水节气占稻色,来提前准备一年需要的稻种。占卜之后,古人吃爆谷吗?那是当然。“花糕员外”提到,几年前在同嘉兴高桥的朋友闲聊中,她发现“孛娄”一词在吴地方言(太湖片)中仍旧存在,只是乡间人们不知道对应的字词,其发音似“pó lou”。她说,吴地谚语称轻而易举的事情,为“吃孛娄”,因为古人认为爆米花“不费咀嚼”,质感与如今膨化食品相似。

如今,用爆米花占卜收成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逐渐淡化,但爆谷作为一种美食,却有着强韧的生命力。在客家和广东部分地区,它逐渐演变成年底以之作“煎堆”馅儿的习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有人考证,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花”与“发”谐音,有发财的征兆。


宋朝首都在哪里

宋朝首都是东京开封府。宋朝的京城一直是开封府,即使北宋与南宋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南宋也将开封府定为名义上首都。哪怕开封府落到金国人手中也是如此,而临安只是天子行銮驻扎所在的地方。金国末年,金国迁都到开封府,南宋发出强烈抗议,联蒙灭金。金国灭亡后,南宋开展端平入洛行动,暂时收复开封府。

宋朝简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统治多少年

宋朝统治了三百一十九年,自960年起至1279年结束,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国号来源:赵匡胤即皇帝位时,下诏“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因赵匡胤在即位前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故定此国号。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