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出现在

2021/6/7 10:36:57
万年历日历:出现在知识
出现在知识
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

强对流天气的破坏性很强,有可能会引发山地灾害、局地洪涝、交通受阻、房屋坍毁等情况。那么,大家知道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强对流天气通常发生在哪个季节?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什么季节

一般出现在夏季,夏季是强对流天气最高发的时段。夏季温度高、湿度强,空气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对流上升运动的动能,继而发生强对流天气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并非每个地区都是如此,如华南地区,三四月份经常下冰雹,但到盛夏反而少了。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强度剧烈,常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其具有空间尺度小、 持续时间或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破坏力大等特点,是人们不得不预防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一般情况下,每小时降水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风速达到8级及以上,并伴有雷电,就可以判断为强对流天气。

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

注意防范雷电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失,关注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注意防范雷暴大风可能造成棚舍和广告牌等搭建物的倒塌以及对高空作业、水域作业和航行的影响;

注意防范冰雹可能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造成的影响。

市民也需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御工作;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时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注意防雷、防大风,不能站在树下避雨,尽量不要靠近广告牌等建筑物。

什么是强对流

强劲的对流天气主要是北方冷空气的气压差,南方的温暖和潮湿的空气。当温湿度的空气压力大于冷空气时,它会产生强柱空气流量,并且气流会驱动水蒸气运动,由于空气压力的作用,无空气空气相反或反向对流,产生强大的对流天气。

一般来说,强烈的对流天气是在晚上,因为温度在白天高,水煤气蒸发很大,并且在空气中产生了大量的雨。在晚上,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增加,如果存在冷空气,则易于产生所形成的空调的压力差,从而可以产生强的对流天气。

强大的对流天气是指与雷暴,冰雹或短时大雨,强大的对流天气,较小,属于小规模天气系统,一般在水平方向上的几十多千克。高达100公里。

强烈对流天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是空气垂直运动引起的天气,通常在夏季夏季的夏季的低纬度热带地区或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域,由于在温度期间,高温,接地空气上升,水蒸气放置在空气中,并逐渐冷却冷凝以形成雨云。随着云正在增加,水蒸气正在增加,夏季累积到下午,它将超过临界值,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流天气,这是雷雨。

该地位位于赤道附近,所在地位于赤道低压条,普遍存在的气流,高温和雨雨,沉淀形式主要是下午的雷暴。当接地热空气的强度非常强时,实现了强大的上升运动,速度达到每秒50米。如果空气中有一个不稳定的大气层,则可能产生冰雹,冰雹是强烈的对流天气中最极端的。其中一个表演。

强烈对流天气的水平规模通常小于200公里,有些只是几公里。然而,这种天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力量。我们通常将其列为热带旋风,地震和洪水之后的第四次灾害气体。

由于强烈对流是由强大的垂直运动造成的天气,那么需要更多的时间,超过夏天,特别是在晚上。

因为在白天,在白天,地面可以不断吸收来自阳光的短波辐射,温度升高,并且长波辐射放电,大气被加热。当地面附近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扩展时,它将膨胀,并且密度也降低,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

寒潮同台风、暴雨一样都是一类常见的气象灾害,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寒潮会对百姓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那么,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呢?到底寒潮发生在每年的什么时候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下寒潮吧!

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

寒潮的发生时间一般为11月末、1月初。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寒潮,又称寒流,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标准是不一样的。

寒潮强度标准

国家标准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寒潮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其最低气温在4℃以下。

若冷空气的强度达不到该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地区差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各地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寒潮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区域对于寒潮天气的定义标准也有差异。

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5℃。

寒潮的影响范围标准

上述标准仅仅反映了冷空气对某一地区影响的强度,没有反映影响的范围。实际上,冷空气来袭的影响范围也是很重要的,也应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气象上根据寒潮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把寒潮划分为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强冷空气活动和一般冷空气活动四类过程。

我国寒潮年鉴规定,北方至少有32站、南方至少有13站达到寒潮标准,或者全国共有超过40站达到寒潮标准,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90站,即全国性寒潮。若过程总降温>10℃,负距平的绝对值>5℃的总站数超过2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40站,为区域性寒潮。如果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标准的一般以上时,则作为“强冷空气”活动。而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强冷空气标准的一半以上时,或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20站;或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了一定灾害的降温天气过程,一律视为一般冷空气活动。

从科学角度出发,寒潮标准还应最低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最低温度低于5℃才算寒潮,这样可以排除夏季的强降温。在夏季由于雷暴云团的突然侵袭,有时也会造成10℃左右的降温,而这时的最低气温常在20℃左右,最低也不会低于10℃,因此不属于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


冰雹最常出现在什么季节

导语:每次冰雹的影响范围一般是宽大概几十米到数千米,长大约数百米到十多千米,它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大陆地区。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冰雹最常出现在什么季节?冰雹最容易出现在哪个季?今天就来给大家强行分析一波,希望大家看完就懂了。

冰雹最常出现在什么季节

冰雹

最常出现在夏季。在夏天大量的水蒸气升到高空中温度在-20C以下的地方时,就会变成小冰珠,小冰珠越来越大,上升的空气无法托住它时,它便会从高空落下。下落时,上升的水蒸气会断续在它们表面结冰,小冰珠在空中不断地被包上冰衣落到地面,就形成冰雹了。

冰雹一般多发于三月到十月,即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比较多发,其中以夏季和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在一天中,以下午到傍晚最多,多发于下午的14到16时,在地域分布上,我国的冰雹天气多分布于中东部,西部较少,但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冰雹是一种天气现象,为大气中的水蒸气急速遇冷后形成较大的冰团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在形成冰雹时,大气中必须存在相当厚的不稳定层,且冰雹云的垂直厚度不得小于六到八千米,含水量一般在3~8 克每立方米,云内有倾斜、强烈、不均匀的上升气流。

冰雹也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天气,按冰雹直径、降雹累计时间和积雹厚度可分为轻雹、中雹和重雹三类。冰雹灾害出现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来势迅猛,强度一般较大,并且常常伴随着暴雨、风暴等其他天气,对农业、建筑、通讯、电力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大威胁。

冰雹夏季

冰雹的产生危害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等其他天气过程。中国是冰雹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许多人在雷暴天气中曾遭遇过冰雹,通常这些冰雹最大不会超过垒球大小,它们从暴风雨云层中落下。然而,有的时候冰雹的体积却很大,曾经有80磅的冰雹从天空中降落,当它们落在地面上会分裂成许多小块。最神秘的是天空无云层状态下巨大的冰雹从天垂直下落,曾有许多事件证实飞机机翼遭受冰雹袭击,科学家仍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冰雹。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以及多种数值预报模式在气象业务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预报能力。

冰雹夏天

喜温暖季节 不同地方表现迥异

冰雹喜温暖季节。就全国平均而言,冰雹主要出现在5-9月,这5个月的总雹日占全年雹日的80% 以上,其中又以6月为冰雹盛行月,而冬季是冰雹最少出现的季节。

但在不同地区,它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异。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它常出现在5-9月,6月是其喜爱的月份;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冰雹喜2-4月,3月尤甚;2-5月冰雹常造访华南、西南地区。

温暖季节为何会产生冰疙瘩?

通常,我们认为冬季才是制造冰雪的能手,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冰雹几乎很少出现在冬季,反而更青睐温暖甚至炎热的季节,这是为什么?

冰雹出生在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这种云也叫冰雹云。这种云必须在不稳定的大气条件下才能产生,春夏季节,天气转暖,太阳把大地烤得滚烫,近地面极易形成不稳定的湿热空气,当高空有弱冷空气时,“上冷下暖”容易引起空气的强烈对流,湿热空气迅速上升,为冰雹的形成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而在冬季,近地面气温很低,不能产生强大的快速上升气流,所以冰雹在冬季很难形成。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真的很久远,闰十二月会出现在千年后,那时候还有没有闰月都不好说了。不管这些,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闰十二月的相关介绍,还有关于闰月是怎么闰的。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

下一个闰十二月的年份是3358年。

假若农历一年中出现两个十二月,则第一个月叫“十二月( 腊月)”,第二个十二月叫“闰十二月( 闰腊月)”。闰十二月是所有闰月中最罕见的闰月(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后随时间推移,闰十二月的频率会从最低逐渐上升),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33世纪没有出现过任何闰十二月,此后的36~38世纪、41~47世纪以及49世纪都没有闰十二月。上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16世纪1574年,下一个闰十二月出现在34世纪3358年。

闰十二月年份的下一年是春节最晚的年份,因为在八月及八月后闰月的年份的春节日期一般在1月31日或2月1日,次年春节一般在2月19日(雨水)左右。

闰月怎么算闰哪个月

每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法”。农历闰是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抄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例如:今年农历四月三十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三才是下一知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很多人在找换阴阳历的公式,但由于月球转动不稳定不规则,并无公式可寻。这也是古代中国道每百年必改历的原因。

阴阳历和节气

阴历的历法完全根据月亮的运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地球的绕日公转。我国沿用已久的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历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太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历月长度和回历一样,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就是所谓月建。但农历历月的安排却不同于回历,回历中大小月机械地相间排列,而农历的月建大小则要经过推算后决定,比回历更为精密。农历规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决于合朔的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安排来调节。

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两个难以相合的周期,它们的余数都很零碎,而我国的农历却把作为阴、阳两历基础的这两个自然周期调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种"十九年七闰法"在古历中称为"闰章"。实际上19个回归年=6939.60日,而235(12×19+7)个朔望月=6939.69日,两者仅差2小时9分36秒。为了进一步说明农历置闰月的规则,我们先要来对节气作一番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一大特点。由于长期以来把农历称为阴历,因而不少人都误认为节气属于阴历,实际上节气完全取决于地球的公转,可以称为是阳历的一部分。节气反映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它们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规定太阳黄经等于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从春分开始,依次为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正因为如此,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例如,春分总在3月21日或22日。少量变动由阳历历月长度不等以及闰年增加一日而引起。相反,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却是变化不定,同一节气在阴历不同年份中出现的日期前后可相差达一个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节气属于阳历而不是阴历。


如果想画一幅岁寒三友图哪种植物可以出现在画里

导语:岁寒三友图是我国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一副画,出自宋代赵孟坚。该画中出现了一些植物,这些植物在画家笔下非常的惟妙惟肖。那么,如果想画一幅岁寒三友图哪种植物可以出现在画里呢?到底岁寒三友图中有哪种植物?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幅画。

如果想画一幅岁寒三友图哪种植物可以出现在画里 岁寒三友图中有哪种植物

岁寒三友图出现的植物

竹。洁净的扇面上,作者绘松、竹、梅折枝,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中央,以松针的灰和墨竹的黑来衬托出梅花的白。

赏析:

在中国画中,松、竹、梅是常被表现的题材,而在“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宋以后,“岁寒三友”也常被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或是用石块、柏树代替梅或松树而组成岁寒三友图的。

赵孟坚晚年多作梅竹,他所画墨竹取法文同,而用笔比文同瘦劲,并着意竹叶的大小、长短变化;他所画的墨梅学杨无咎,但比杨的笔法更为清瘦雅逸,显得爽利。赵孟坚在书梅竹三诗卷中曾这样写道:“从头总是杨汤法,拼下功夫岂一朝。”又说:“浓写花枝淡写梢,鳞皮老干墨微焦。笔分三踢攒成瓣,珠晕一圆工点椒。”“岁寒三友”至赵孟坚时成定格,梅、兰、竹、菊“四君子”画的程式中,墨兰又是赵孟坚所创。他的墨兰也受文同画竹之法的影响,以笔墨直接写出兰叶,点出兰花,把兰叶翻卷刚柔和兰花的婀娜姿态表现得十分传神。而且,赵孟坚还创出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写兰规则,概括了草本植物的生长规律,他之后的花草画家多借鉴这种兰叶的穿插方法。

此外,赵孟坚还创出了水墨水仙画法,是以双钩渲染,把水仙的凌波绝尘之情态表现得非常传神。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孟坚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画迹和画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品格,人们所追求的是他的“意”和“迹”的高度统一。

岁寒三友图作者

作者简介:

赵孟坚(1199~1264 年),字子固,号彝斋居士,宋宗室嘉兴海盐人。宋理宗宝庆二年进士,曾官严州太守。赵孟坚个性疏阔放纵,性喜嗜酒,有六朝人的林下之风。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画,尤工梅、竹、松、水仙、兰花等。时人向他索画,他则有求必应,毫不吝惜。代表作有《墨兰图》、《岁寒三友图》等。

艺术价值:

赵孟坚的代表作品;

南宋写意画的代表作;

能代表赵孟坚的绘画风格。

其他相关画作:

岁寒三友图植物

《岁寒三友图》-徐世昌画

这幅《岁寒三友图》以折枝形式将梅、松、竹组合在一起,虽然画得比较工整和写实,但与那种勾勒着色的工笔重彩则迥然有别。重墨粗线画出的竹叶、劲挺而规整排列的松枝与圈勾后显示为百花的梅朵,形成视觉形式的韵致。

徐世昌(1854~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别署水竹邨人,生于河南卫辉。1918年至1922年任民国大总统。1922年6月,徐世昌被派系“逼宫”下野,随后到新乡卫辉,开始过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隐逸”生活。

徐世昌六岁开始学画,善画山水、松竹,尤其喜欢绘制扇面,他的代表作《晴风露月四竹图》极为出名,人称:“画中晴竹,振雨露声;风竹摇曳飘洒,露竹沐甘浸润;月竹清漪宜人,为竹作中之精品。

《岁寒三友图》-八大山人画

内容: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中央。这三株折枝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征的意涵。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生活小知识推荐》》

金色健康码怎么弄 如何获取金色健康码

碳水化合物食物一览表 碳水化合物食物有哪些

最新三伏天时间表2021 2021年三伏天是什么时间

端午节高速免费吗2021年 2021端午节高速免费时间

失业登记在哪里办理 辞职后怎么办失业登记

安静的晚上有时会听到冰箱嗡嗡作响是坏了吗 晚上经常会听到电冰箱响是什么原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美的是什么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写指啥动物

阴雨天还需要涂防晒霜吗 下雨天还要不要涂防晒霜

一般来说体检抽血时我们最好怎么样 抽血前需要注意什么

白蛇传中白素贞为爱水漫金山现实中金山寺在哪 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发生地点


辐射雾多出现在什么季节

早晨出现辐射雾的时候,预示着当天是有个好天气。有些朋友想学习一些关于辐射雾的知识,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讲讲,辐射雾多出现在什么季节?辐射雾常发生在哪个季节?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辐射雾多出现在什么季节

辐射雾多出现在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节,辐射雾主要是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所致,因此雾多发生在夜最长、气温最低的冬季。只要满足条件,在大部分地区均可形成。

辐射雾是在冬季最常见的一种雾,但对人体不具有辐射性伤害。但当大雾弥漫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与大气污染物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物质。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后,与雾滴结合成硫酸气溶胶,这一新物质的毒性要比原来的物质提高数倍以上。而且大雾时往往存在逆温层,空气无法对流,空气中的污染物很难扩散,所以对人体危害也很大。

雾的形成与能见度

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使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气象学称为雾。雾的形成主要有增湿和冷却两个条件,增湿是增加水汽含量,而冷却是使水汽凝结。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当空气相当潮湿时,冷却使温度下降,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而形成雾。

在气象学中,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白天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实际上也是气象光学视程。

夜间能见度是指: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水平距离;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水平距离。

所谓“能见”,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标灯的发光点。凡是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认不清其形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都不能算“能见”。能见度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当出现降雨、雾、霾、沙尘暴等天气过程时,大气透明度较低,因此能见度较差。测量大气能见度一般可用目测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大气透射仪、激光能见度自动测量仪等仪器测量。

雾常以两种形式出现

一种叫晨雾,也叫辐射雾。晴朗的夜晚,地面热量辐射得多,地表温度下降,清晨水蒸气凝聚在地面上形成雾。太阳出来后,地面温度升高,晨雾就会慢慢散去。另外一种是平流雾,在秋冬季节,陆地降温快,水面降温慢,温暖的潮湿空气被风吹向陆地,受冷后形成雾。这种雾多出现在沿江及沿海城市,北方多在初冬发生,南方则更多发生于仲冬或冬末,有时连续几天不散。

大雾的生、消以及强度预报,是预报中的难点,目前我国业务应用的定量预报产品和方法比较少,做好这方面的预报预警需要值班预报员通过逐小时的自动站和卫星云图等探测资料,密切监视近地层大气中的温湿以及风速等要素的变化,对于易出现在早晨6-7时的辐射雾,凌晨4-5时的温度露点差是否接近饱和 (T-Td≤2)或达到饱和 (TTd≤1)可作为大雾短时预报预警的重要指标。

能见度仪可进行与气象能见度相关的测量,传感器是基于气溶胶前向散射原理而设计的,是继透射式检测仪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气象能见度监测设备。传感器可广泛用于交通安全、气象环保、海事海洋等雾霾监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