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狗
万年历

寒潮

2021/9/26 13:14:03
万年历日历:寒潮知识
寒潮知识
寒潮一共有多少种预警

寒潮是一类气象灾害,所以也有相应的预警信号。寒潮作为冬天极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对大家的生活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认识了解寒潮预警信号是防御寒潮的第一步。那么,寒潮一共有多少种预警呢?寒潮有几种预警信号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寒潮一共有多少种预警

寒潮一共有三种预警,分别是寒潮蓝色预警、寒潮黄色预警、寒潮橙色预警。寒潮预警信号是指中央气象台依据《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发布寒潮灾害预警时所采用的预警信号。但部分省市根据自己的特点继续沿用中国气象局2007年发布的《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将寒潮预警信号分为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警四级。

寒潮预警信号图标的左上角以下指粗箭头表示,其中“烙”上“℃”标识,意味着气温大幅度下跌。

寒潮蓝色预警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热带作物及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

2、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寒潮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

4、要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5、在生产上做好对寒潮大风天气的防御准备。

寒潮黄色预警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做好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2、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防风,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防风措施;

其它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寒潮橙色预警

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加强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2、进一步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保暖和防风工作;

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和大风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其它同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寒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导语:寒潮实际上就是冷空气,是冷空气的一个强度标准级别。在冷空气的级别标准中,弱冷空气为最低级别,最高级别这是寒潮。如此,寒潮所造成的影响会比冷空气级别的时候要强很多,甚至会造成危害损失。那么,寒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到底寒潮是怎么形成的?一起来了解。

寒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寒潮天气

标准: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5℃。

因此,又有一个补充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内降温10摄氏度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春季则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陆上三大行政区出现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标准。如果以上地区48小时内降温达14摄氏度以上,陆地上有3-4个大行政区有5-7级大风,沿海所有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为强寒潮标准。

寒潮是怎么形成的?

寒潮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面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气候寒冷,西伯利亚北面是极其严寒的北极。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就是来自这些地区。极地和高寒地区的强冷空气沿着西风带和西北气流,向东南快速地、暴发式地侵入和移动,给沿途地区带来强降温、强风和强降雪,当达到一定标准时,即为寒潮。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常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20℃以下,最低时可达-70℃~-60℃,1月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气温很低使得大气的密度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汹涌澎湃地向其东南方向气压相对低的我国境内袭来,形成寒潮。每一次寒潮暴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暴发。

来源地区:

寒潮

(1)新地岛以西洋面上

冷空气经巴伦支海、前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它出现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

(2)新地岛以东洋面上

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前苏联地区进入我国。它出现次数虽少,但气温低,可达寒潮强度。

(3) 冰岛以南洋面上

冷空气经前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它出现次数较多,但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但如果与其它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 。

寒潮关键区: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资料,95% 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


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

寒潮同台风、暴雨一样都是一类常见的气象灾害,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寒潮会对百姓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那么,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呢?到底寒潮发生在每年的什么时候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下寒潮吧!

寒潮一般出现在几月

寒潮的发生时间一般为11月末、1月初。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寒潮,又称寒流,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标准是不一样的。

寒潮强度标准

国家标准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寒潮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其最低气温在4℃以下。

若冷空气的强度达不到该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地区差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各地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寒潮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区域对于寒潮天气的定义标准也有差异。

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5℃。

寒潮的影响范围标准

上述标准仅仅反映了冷空气对某一地区影响的强度,没有反映影响的范围。实际上,冷空气来袭的影响范围也是很重要的,也应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气象上根据寒潮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把寒潮划分为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强冷空气活动和一般冷空气活动四类过程。

我国寒潮年鉴规定,北方至少有32站、南方至少有13站达到寒潮标准,或者全国共有超过40站达到寒潮标准,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90站,即全国性寒潮。若过程总降温>10℃,负距平的绝对值>5℃的总站数超过2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40站,为区域性寒潮。如果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标准的一般以上时,则作为“强冷空气”活动。而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强冷空气标准的一半以上时,或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20站;或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了一定灾害的降温天气过程,一律视为一般冷空气活动。

从科学角度出发,寒潮标准还应最低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最低温度低于5℃才算寒潮,这样可以排除夏季的强降温。在夏季由于雷暴云团的突然侵袭,有时也会造成10℃左右的降温,而这时的最低气温常在20℃左右,最低也不会低于10℃,因此不属于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


2022将迎来超级寒潮是真的吗

寒潮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如东北地区伴随的是大风、大雪,而在江南地区是常有风雨。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2022将迎来超级寒潮是真的吗?2022年真的会有超级寒潮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读。

2022将迎来超级寒潮是真的吗

2022将迎来超级寒潮不是真的,因为目前气候中心还未给予准确的消息。但需要注意的是,冬季的天气情况谁也说不好,像2008年冰灾就是毫无预兆的,所以为了安全过冬,建议居民多筹备一点过冬的物资。不至于寒潮来袭的时候,没有物资过冬也是比较难熬的,万事先准备一点是准没错的。因为根据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拉尼娜事件预计将延续至2022年到2023年冬季。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

1、一是全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2、二是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

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中,2008年和2018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

寒潮简介

寒潮是指冬半年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 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使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的天气,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陆地上伴有5-7级大风,海洋上伴有6--8级大风,就可讽为寒潮发生。还会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最低温度为5℃以下是冷空气爆发的过程。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 ,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70℃。1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由于寒潮出现的地区和季节不同,其强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样,但它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通常都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寒潮天气的影响广泛,造成的灾害也比较严重和多样化,有些灾害是寒潮天气直接造成的结果,如风灾、霜冻害、寒害、道路结冰和积雪等,有些是间接引发的,如低温冷害、空气质量下降等。


2023年有特大寒潮吗

寒潮到来的时候,一般都是伴着雨雪天气的,天气非常寒冷,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2023年有特大寒潮吗?2023年有没有特大寒潮吗?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有特大寒潮吗

2023年不确定有特大寒潮,要看当地的天气情况,毕竟天气是实时变化的。根据往年数据,元旦前后会有一次寒潮。如果元旦前后没有寒潮,今年冬天不会有太多寒潮来袭。但是很多细心的朋友发现,明明是近几年气候逐渐变暖,为什么寒潮好像越来越多?寒潮真的增加了吗?其实根据近几十年的统计,寒潮出现的频率每年都有明显的减少,也就是说寒潮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多,只是因为寒潮总是集中在冬季,所以大家都认为寒潮变得越来越多了。

寒潮通常发生在深秋、冬季和初春。很多朋友以为寒潮只是纯粹的冷空气,其实不然。寒潮又称寒流,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这种天气会迅速加剧,然后像中低纬度那样入侵。入侵期间会带来剧烈降温、大雪、大风、暴雨等天气。这种冷空气达到一定标准就会被称为寒潮。

但是气象上寒潮的标准是相当严格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我国,2006年中央气象台规定,我国寒潮的标准是某股冷空气过境后,24小时内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不得不保持在4以下。这种天气可以称之为寒潮,但众所周知,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所以南北方的寒潮还是有点区别的。北方寒潮的标准是: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在4以下。南方寒潮的标准是:24小时内气温下降8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

一般来说,最强的寒潮是寒潮红色预警

红色警告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陆上风电可达到6级以上;或已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6级以上,可能继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寒潮应急救援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养殖、畜牧业等应积极采取防冻、防冻等防寒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4、做好防风工作。

寒潮来袭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出门注意防滑保暖。

如果下雨天有寒潮,最好穿一些防滑的鞋子,这样即使遇到湿滑的地方也不会一下子摔倒。另外,穿上一些暖和的衣服,以免着凉。

看天气预报,尽量少出门。

通常寒潮来袭时,天气预报部门会做一些预警,比如红色、黄色或绿色。这时候你就可以根据它的预警来看是否需要出门。

有条件的车辆可以使用防滑链。

由于寒潮到来时路面湿滑,有时汽车刹车会造成跑偏,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防滑链来避免这种情况,从而避免危险。

注意保护好门窗。

如果门窗有漏缝,那么它的冷风和湿气就会吹进来,所以屋内会感觉很冷。这个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门窗的保护工作,保证屋内的温暖。

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唐朝来的时候,虽然有南北差异,但是气温很低,很刺骨,这个时候出去运动是不合适的方式。因此,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把户外运动留在室内。


寒潮黄色预警是几度冷不冷

寒潮同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一样都是有自己的预警信号的,比如说有:寒潮蓝色预警、寒潮黄色预警、寒潮橙色预警、寒潮红色预警。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寒潮黄色预警信号,那么,寒潮黄色预警是几度?冷不冷?寒潮黄色预警是寒潮预警信号中的第二级别。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下寒潮黄色预警吧。

寒潮黄色预警是几度冷不冷

中国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黄色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寒潮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百姓躲避寒潮,农业尽量减少寒潮带来的损失,寒潮黄色预警信号是寒潮预警信号中的第二级别。

防御指南:

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

2、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户外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4、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5、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结冰应对准备工作。

关于寒潮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是指中央气象台依据《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发布寒潮灾害预警时所采用的预警信号。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橙色、黄色、蓝色表示。

但部分省市根据自己的特点继续沿用中国气象局2007年发布的《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将寒潮预警信号分为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蓝色预警四级。

预警信号的发布与解除

以中央气象台名义发布(或解除)各级寒潮预警信号预警,预警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发布(或解除)原则如下:

(一)蓝色、黄色寒潮预警信号预警由各制作单位值班首席预报员直接签发(或解除)。

(二)橙色气象寒潮预警信号预警由各制作单位值班首席预报员提出建议,经单位值班领导审核后签发(或解除)。

(三)红色气象寒潮预警信号预警由各制作单位首席预报员提出建议,经单位主任审核后签发(或解除)。

各制作单位向中国气象局值班室报送气象灾害预警,等同于各制作单位向中国气象局值班室报送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建议。如:报送橙色预警表示建议启动II级应急响应,依此类推。

根据实际情况,当灾害未达到预警标准的规定,但可能造成严重灾害,或某种灾害已经引起社会严重关注,并且该种气象灾害接近预警标准时,可以考虑发布相应预警。

各制作单位发布的预警信息除过程结束后一次性解除外,中间不对已经发过且影响减弱或已经结束地区解除预警。即本次预警中未提到、而上次预警中提到的区域,预警自然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