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进入10月之后,我国冷空气就越发活跃了,而且随着冬天的到来,冷空气的强度会越来越强,而当冷空气达到一定强度标准后,便是寒潮。很多人都比较好奇:到底每年这一轮接着一轮的冷空气、寒潮是从哪来的呢?你知道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寒潮
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
(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9月到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于3、4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影响。
寒潮的危害:
寒潮危害
寒潮大风
寒潮大风是由寒潮天气引起的大风天气。寒潮大风涉及面较广,中国北方地区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河南北部以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均是寒潮大风频发的地区,淮河以南到中国南海中部海域也可以出现寒潮大风。寒潮大风主要是偏北大风,风力通常为5~6级,当冷空气强盛或地面低压强烈发展时,风力可达7~8级,瞬时风力会更大。
中国寒潮大风地理分布广泛,可遍及全国,年大风频次(日数)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多数地区大风年平均日数在20~70天左右,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在10~75天之间,西南地区、华南及长江流域为3~25天。全国有三个大风日数高频区:第一个是青藏高原,年大风日数达75~100天及以上,是中国范围最大的大风天气高发区,经常引起雪域高原出现大风灾害,影响牧业生产。第二个是内蒙古北部和新疆西北部,该地区是寒潮入侵的必经之路,尤其内蒙古北部地势平坦,寒潮大风畅行无阻,大风日数多达50~80天,导致该地区风沙及风蚀沙化非常严重,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第三个大风高频区是东北地区的松辽平原,大风日数在25~50天左右,该地区是东北气旋发展加强的区域,并且其西部有大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东部有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大地形的狭管效应增强了风力。该地区春季寒潮大风频繁,常造成春旱,影响春播生产。中国寒潮大风的季节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大多数地区春季大风日数多于冬季和秋季,夏季大风日数最少。
寒潮大风造成的灾害主要取决于风力和大风持续的时间。就全国来看,瞬时出现的最大风速,除了高山和有力的地形外,只有内蒙古北部出现过40m/s以上的寒潮大风。据多年大风过程统计,中国沿海较内陆大风时间长,北方较南方大风时间长,偏北大风比偏南大风持续时间长。寒潮大风对农业生产、渔业生产、航运和军事活动等会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的可酿成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寒潮危害
寒潮冻害
寒潮天气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剧烈降温,低温能导致作物霜冻害、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灾害,常会给工农业带来经济损失。寒潮冻害特指冬季严寒对越冬作物的冻害。寒潮天气过程是高纬地区大规模的强冷空气南下,使经过之地出现剧烈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当气温下降到0℃(冰点)以下或较长时间持续在0℃以下,就会引发越冬作物的植株体结冰而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严重的低温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冻死,造成严重的农牧业气象灾害,即寒潮冻害。寒潮冻害主要是0℃(冰点)以下的低温造成植物组织冰冻而受害。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温导致细胞组织结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中国处于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区域,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在冬半年,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吹西北风,华中为北风,华南地区是东北风,冬季风带来的天气是严寒和干燥。
冻害对农业威胁很大,如中国的冬小麦和柑橘生产常因冻害而遭受巨大损失。寒潮冻害不仅取决于寒潮路径和强度,而且与农作物种类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中国受冻害影响最大的是北方冬麦区,冻害发生最多的区域是北方农业农业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以北冬麦区因降雪少,秋旱,冷空气活动频繁,山川河谷容易积聚冷空气,常出现冻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丘陵山地多,冷空气南下受山脉阻滞,停留堆积,导致洞庭湖盆地和浙、闽丘陵地区出现的冻害持续时间长、温度低,并常伴有降雪、冻雨天气,部分江河湖泊封冻,使麦类、油菜、蚕豆、豌豆和柑橘类经济林木遭受严重冻害。在西部的荒漠和高寒山区,因很少有越冬作物,因此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
寒潮
寒潮雪灾
在寒潮过程中,最突出的天气是降雪(雨)、大风和剧烈降温。冬季适量的积雪覆盖对于农作物越冬、增加土壤水分、冻死害虫卵、减轻大气污染等是有益的,但寒潮带来过多的降雪,甚至连续数天或十多天的暴风雪,就会造成灾害。在牧区,由于寒潮暴风雪而酿成的。
雪灾可能发生期的长短由积雪开始期和终止期决定的。积雪初日越早,终日越晚,雪灾发生期就越长,反之亦然。中国大部分牧区雪灾可能发生始期在10-11月份,终期在3-4月份,可能发生期约6个月。但各地雪灾可能发生始期差异较大,平原区一般是从东北向西南推迟,山地和高原牧区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前。终止期和始期正好相反,从东北向西南逐渐提前,山地和高原牧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推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500m以上的高寒牧区,雪灾可能发生期从8月中旬到次年7月中旬,几乎整年都可发生。
积雪期的长短只反映雪灾可能发生期,而是否形成雪灾还要看积雪深度、密度、牧草高度和畜牧本身状况。据牧区的调查分析,中国牧区雪灾实际发生的主要时段在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主要发生期在11月份和3-4月份,分别占年总次数的50% 和40% 左右。由于11月份的雪量大,表层积雪可日融夜冻,形成冰壳,牲畜不易破冰雪采食,造成“饿灾”。3-4月份牲畜膘情最差,部分牧区又处于接羔保育期,此期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一旦发生雪灾,牲畜损失大。此外,雪灾危害的程度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因各种牲畜的生理特性以及抗灾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寒潮发生的天气下,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暖,还要注意其他一些事项。最近有一些朋友来咨询小编,2023冬天会出现极端寒潮吗?2023年冬季会有极端寒潮吗?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冬天会出现极端寒潮吗
2023冬天不确定会出现极端寒潮,要看到时当地的天气情况。寒潮通常发生在深秋、冬季和早春。根据中国气象部门规定,过境后24小时内,某地区冷空气温度将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将降至4℃以下;或48小时内温度下降超过10℃,最低温度下降到4℃以下。
寒潮的爆发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以大风少雪为特征,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内蒙古草原多风、多雪、天气寒冷;在华北和黄淮地区,寒潮经常刮起风雪;东北部风雪比较猛烈,降雪量全国最高;江南常伴有寒风和苦雨。
寒潮发生地点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期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70℃。1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
寒潮发生具体原因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气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柏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寒潮出行注意要点
行人:
“慢:雪天不可预测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行走还是开车,注意力集中,慢走,低速行驶。“看”:随时注意周边车况及路况,随时应变。路上不要接打手机聊天,两人以上出行时要前后行走,不要并排。防寒保暖时帽子不要过低,遮挡前方视线。
稳:雪天出行,最好穿防滑鞋。走路速度不要太快,脚底要踩实踩稳,老年人宜拄拐而行,鞋底不宜硬,切勿穿硬塑光底鞋,最好穿上宽松、保暖、防滑的棉鞋,如防滑鞋或旅游鞋,女士
尤其不宜穿光底的高跟鞋或松糕鞋。在雪地行走,切忌提重物,双手更不要揣在兜里,宜佩带保暖手套,因为双手来回摆动能很好地起到对身体的平衡作用。
汽车:
1、恶劣大气小心侧滑
恶劣天气情况下路面湿滑,行车应严格控制车速,弯道速度过快或者行车时突然加速,突然抬起油]或发现情况采取紧急制都易导致车辆侧滑而造成事故。
2、雪天刹车要早要柔”
对于雪地行车的绝招,主要是个早字和一 个柔字,即便是在无冰雪的路面 上行驶,冬季制动的效果也与其他季节不同,因为冬天的轮胎和路面都偏硬”,所以冬季驾车制动应早一些轻踩。
3、注意自己的驾驶状态
冬季开车很多人不注意自己的驾驶状态,这点其实对于安全驾驶很重要,大家要先把自己的手脚活动好,起码手脚要灵活以后再开车,因为冬季天气很冷,手脚不灵活的话,很容易出事故。
4、小心易结冰路段
小心易结冰路段。阴暗的地方、桥梁上、高架道路及小路口都是比较容易结冰的地方,开车经过这些地方时,必须加倍小心。遇有状况,尽量减速,并保持镇定。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虽然来往的车辆使主路上的冰雪融化了,但是驶出主路前一定要降低车速 ,因为,很多出口或与支路的交叉口都易结冰。
5、注意车与车之间的距离
雨雪天气,时常有些雾气、小雨伴随,这个时候要注意车距之间的尺寸,以免跟得太紧而追尾。雾气太重时, 车速要放慢.可以打开黄色警示灯,让后面的车子看得清, 对大家都有好处。
寒潮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每年冬天感受到的寒冷很大一部分就跟寒潮天气有关。寒潮天气严重时,对大家的出行安全、劳动生产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寒潮也有预警信号。今天,我们来讲讲寒潮橙色预警:寒潮橙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呢?寒潮橙色预警信号代表什么意思呢?寒潮预警信号颜色只有橙色、黄色、蓝色三种。
寒潮橙色预警的标准
寒潮橙色预警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橙色预警信号代表什么意思
寒潮橙色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寒潮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提示百姓躲避寒潮,农业尽量减少寒潮带来的损失,寒潮橙色预警信号是寒潮预警信号中的第三级别。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寒潮的标准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5℃。
因此,又有一个补充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内降温10摄氏度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春季则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陆上三大行政区出现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作为寒潮警报标准。如果以上地区48小时内降温达14摄氏度以上,陆地上有3-4个大行政区有5-7级大风,沿海所有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为强寒潮标准。
大家应该清楚,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寒潮的标准是不相同的。寒潮是有好几种颜色的预警的,那么,小编就来讲一讲,寒潮橙色预警有多冷?寒潮橙色预警天气很冷吗?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寒潮橙色预警有多冷
寒潮橙色预警是指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寒潮来袭,当气象部门发布寒潮预警信号时,有关部门及市民要做好防范措施,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将对社会生产、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气象部门警示,在寒潮预警情况下江、河、湖、海水面上的船舶应及时回港停泊;大风期间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附近逗留;大风降温易引发呼吸道、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请广大居民加强防范,中小学生要及时添衣保暖和注意上学路上的安全;农村注意做好蔬菜的保暖防冻和大棚设施的加固。寒潮到来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受害可能性极高,有关部门只有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把寒潮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点,避免其带来的大范围影响,降低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农业带来的损害,保护好农业中的塑料大棚及果树蔬菜等。
寒潮历史预警
烟台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四川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2009年2月22日15时,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22日晚上到25日,四川省大部分地方有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四川盆地和凉山、攀枝花两州市的日平均气温将累计下降5~8℃,冷空气影响时有4级以上偏北风,盆地北部局部地方的风力可达6级。23日到24日,四川盆地和凉山、攀枝花两州市的大部分地方有降水,盆地北部和中部以及盆地南部山区的部分地方有雨夹雪或阵雪,凉山州北部有冻雨。23日到28日,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和凉山州东北部雨日多,气温持续偏低,应注意防范低温雨雪和道路结冰的危害。
江苏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昨天夜里到今天白天,本省自北向南将先后出现陆地可达6级,江河湖面7-8级,沿海海面8-9级的偏北大风,预计未来48小时内,全省最低气温将下降8℃-11℃,本省大部分地区有冰冻。其中过程性最低温度将出现在周六早晨,淮北地区-6℃左右,苏南地区-2~-3℃,其它地区-5℃左右。
呼和浩特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从1月19日夜间起,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四级左右西北风,气温持续下降,降温幅度达8摄氏度—10摄氏度,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在内的内蒙古中部地区、东南部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摄氏度以上。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最低气温将下降至零下23摄氏度,呼伦贝尔市最低气温将下降至零下36摄氏度左右。
从19日夜间开始,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将陆续出现不太明显的降雪天气,降水量在2.4毫米以下;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等地降雪较为明显,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上。
2018年12月7日,大雪节气,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等地降温明显,江南、华南、贵州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有4~5级偏北风,气温随之下降6~8℃。预计7日至9日,强冷空气将继续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有较强降雪。
2021年10月15日10时,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10月15日14时至18日08时,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先后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以及贵州等地将先后降温6~10℃,其中,华北东部、东北地区南部以及山东西部、江淮东部、江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2~14℃,局地降温可达14℃以上;中东部大部地区有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沿海地区阵风可达9级。北方地区最低气温出现在17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位于北京中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一带;南方地区最低气温出现在18日早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最低气温将降至10℃左右。
寒潮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如东北地区伴随的是大风、大雪,而在江南地区是常有风雨。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2022将迎来超级寒潮是真的吗?2022年真的会有超级寒潮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读。
2022将迎来超级寒潮是真的吗
2022将迎来超级寒潮不是真的,因为目前气候中心还未给予准确的消息。但需要注意的是,冬季的天气情况谁也说不好,像2008年冰灾就是毫无预兆的,所以为了安全过冬,建议居民多筹备一点过冬的物资。不至于寒潮来袭的时候,没有物资过冬也是比较难熬的,万事先准备一点是准没错的。因为根据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拉尼娜事件预计将延续至2022年到2023年冬季。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
1、一是全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2、二是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
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在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中,2008年和2018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
寒潮简介
寒潮是指冬半年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 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使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的天气,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陆地上伴有5-7级大风,海洋上伴有6--8级大风,就可讽为寒潮发生。还会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最低温度为5℃以下是冷空气爆发的过程。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 ,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70℃。1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寒潮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由于寒潮出现的地区和季节不同,其强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样,但它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通常都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寒潮天气的影响广泛,造成的灾害也比较严重和多样化,有些灾害是寒潮天气直接造成的结果,如风灾、霜冻害、寒害、道路结冰和积雪等,有些是间接引发的,如低温冷害、空气质量下降等。
寒潮经常发生于11月末,1月初。由于寒潮会带来大范围的剧烈的大风、降雪等影响,知晓寒潮的时间就很重要了。因为寒潮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说寒潮的发生也没有规律性。近日,小编也是收到很对关于寒潮的咨询,比如说:2022年元旦后还有寒潮吗?到底2022年元旦后会大幅度降温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元旦后还有寒潮吗
2022年元旦是否会出现寒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在的地区。2021年的冬天越来越冷,特别是在12月底,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一股强烈的寒潮将袭击中国,给许多地方带来强风、暴雨和大雪。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2022年元旦后会大幅度降温吗
元旦后会不会大幅度降温主要取决于你所在的城市,毕竟我国不同的地方应该温度不一样。不过依旧往年的数据来看元旦后冷空气还会再度活跃起来,不过强度上达不到寒潮标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气温下降4~6℃,局地降温幅度8℃以上。另外,1月上旬末至中旬前期,还会有冷空气补充影响我国。
因此,自气温偏低局面还将持续到2021年1月中旬前期,但出现大范围极端天气的可能性比较小,华北和东北低温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有一定的极端性,但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极端偏冷的状况。
寒潮天气有什么特点?
寒潮天气的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9月到次年5月均可发生,集中于3、4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影响。
寒潮的基本种类划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寒潮年鉴将冷空气过程分为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强冷空气、一般冷空气四级。
全国性寒潮: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负距平的绝对值>5℃的站点数,北方至少有32站(占北方站点数的三分之一),南方至少有13站(约占南方站点数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达到上述影响强度的总站数超过4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90站(占南北方站点总数的60% ),则作为“全国性寒潮”
区域性寒潮: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负距平的绝对值>5℃的南北方站点数超过2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南北方站点数超过40站的,则作为“区域性寒潮”。
强冷空气: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标准的一半以上时,则作为“强冷空气”
一般冷空气: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强冷空气标准的一半以上时,或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7℃,负距平的绝对值>3℃的总站数超过20站;或虽未达上述标准,但造成了一定灾害的过程,一律作为“一般冷空气”。